试对下列《“肚先生”不同意》进行语言应用分析。“肚先生”不同意有一次,毛泽东同志去“抗大”讲课。当时各地青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听说又要让他们离开,去搞生产,不少人想不通,发牢骚。毛泽东微笑着说:“最近几天,有不少同志给中央写信。说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党中央身边,怎么一到就叫离开呢?我说对呀,中央许多同志也很同情这些同志的想法。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整天叽里咕噜的。这个人是谁呢?”他话到嘴边留半句,惹得大家个个面面相觑,猜不出来。停了停,他才幽默地指着肚子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喽!”话音未落,已是哄堂大笑。顿时,演讲者与听众的情绪融为一体。有想法的青年也疑团顿解,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延安的另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泽东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好一会儿,毛泽东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他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疲劳和倦意在笑声中一扫而光。听完“最后一条”,听众仍兴奋不已。
【正确答案】:评析:演讲演讲,不能光有“讲”,还要有“演”。“演”,就是要力避干巴巴的平铺直叙,要善于制造戏剧性、制造悬念,抓住人的注意力,抓住人心。在第一个例子中,毛泽东同志先对青年不愿离开延安的想法表示同情,这就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不是中央让青年们离开延安的吗?莫非这个决定有变?这迎合了部分青年的情绪愿望,自然吸引人。继之,毛泽东颇有点故弄玄虚却又正正经经地说:“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而且还顺势以“这个人是谁呢”来强化他讲话的吸引力。这不仅使听者的注意力高度凝聚到一点上,而且还有调动听者情感和在特定的政治大背景下制造紧张气氛的作用。尤其绝妙的是,毛泽东利用了人们的思维定势来造悬念、设伏笔。一般来说,一提到“整天叽里咕噜的”人们立刻会想到自由主义发牢骚。何况毛泽东前面说的是“有那么一个人”呢!毛泽东故意不说出“叽里咕噜”在通常情况下所修饰的中心语,给人以错觉。又为下面亮出说明解决因物质贫乏而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必要性设下伏笔、做了铺垫。蓄足情势之后,毛泽东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抖“包袱”:这个“人”原来是“肚先生”。他不但使用比喻,还用指肚子的动作语制造幽默,自然使听者大笑,并于大笑之中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中央的英明战略性决策。另一个例子,显示出毛泽东过人的机敏和艺术才气。能针对听报告人的心态,在摸烟卷的瞬间,迅速完成一个喜剧性构思。仿佛信手拈来一般,又极轻松潇洒地表演出来。尤其是“最后一条”,平常之语见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