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度量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正确答案】:在我国古代,度量衡是指专门用于测量长度、容量、重量的单位,有时也指这种测量本身。我国的度量衡起源于上古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在劳动生产和生活当中,逐渐产生了对数与量的认识,便有“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按量估堆”之说。“度量衡”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至商周时期,人们开始应用“尺”、“寸”(长度)、“匀”、“寽”(重量)、“秉”、“缶”(容量)等度量衡单位;周代还有所谓“权度量”之说,天子设立专门官职掌管度量衡,保证度量衡的一致。春秋战国时期,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度量衡趋于精密,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出土的金饰件都刻有重量单位,如四两、十六朱(铢)、四分一(铢)等。说明当时的重量单位已非常精细,单位量制和进位基本建立。度量衡器具也逐渐完备,齐国的量器就有豆、区、釜、钟四种,依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的进位关系铸造。不过,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地之间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以容量单位为例,有使用升、斗、斛的,也有使用升、豆、区、釜、钟的,还有使用斗、升、分、益的,不一而足。甚至计量单位名称相同,但却在不同的诸侯国内,单位量值也存在差异,一升单位在齐国约合今天的量值两百毫升,在楚国约合二百二十六毫升,到赵国则约合一百七十五毫升。度量衡制的混乱,给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生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