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论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了。随着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我 国基础教育在各领域的改革也加快了脚步。在教育国际化这一背景下,作为世界教育改革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所实施的很多改革都折射着国际教育的新进展 和新理念。一、 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从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 从全国范围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水平,基本上覆盖了几乎所 有的适龄儿童。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开始由重视数量扩张发展到重视教育质量 的有效提升,保障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到平等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央政府颁布的《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 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 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 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从区域均衡发展维度来看,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 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 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 等方面向农村倾斜c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 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二、 两免一补政策与学校布局调整针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我国近些年重视实现免费教育,并对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补 偿,让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从开展的实践来看,2001年开始实施的“两免一补”政 策,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5年,中 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 400万人。2006 年,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 到4 880万人。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 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县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 批等程序。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三、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内容存在着 “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 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 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课程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展开。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 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并于1993年秋季开始执行。该计划确立了由学科与活动 构成的课程结构。1993年,原国家教委着手研究制订与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普 通高中课程计划,并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新的普通 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结构改革实践中,一 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类课程正式作为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确认活动课程 的价值,成为课程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课程设置分为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 类课程两类,由此形成新课程结构的第一结构层次。到了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方面,规定2001年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各省市综合课程的改革探索,为综合课程设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课程的改革。新一轮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与学生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增加终生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从课程综合化的角度看,不但强调了课程内容结构上的综合,而且也强调了方法、功能和目的的综合。走向新世纪课程综合 化,是要力图走出传统学科课程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学习,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应试 学科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主张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 生的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四、教师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新世纪的中小学课程综合化改革,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与现代课程改 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相吻合,与国际课程综合化进程相适应。走向新世纪的课 程综合化也将从根本上告别旧课程体系的弊端,并将对教师培养提岀时代性挑战一一从 “学科型”到“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目前的教师教育模式基本上仍未摆脱传统专才教育 模式下培养单一学科教师的“框框”,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条块分割,界线分明。每个专业 都重视自身内容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致使学生知识面狭 窄,基础知识薄弱,难以解决稍微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 进。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内容应紧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不 能抱残守缺,止步不前。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课程设计也应更富有 弹性,建立灵活、敏锐的应变机制,且要制定长远的课程发展计划,这也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的必然方向之一。改革教师教育体系,走一体化道路是教师教育的基本方向。“一体化”的 教师教育体系意味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学研究与 教学实践的一体化。这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不过,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吸引非教师教育系统的力量, 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应保持“定向型”与“开放型”两种培养模式并 存。因此,师范教育必须开放,必须实现从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的转型,以提高师范教育水 平。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并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师资岗位竞争的 进一步加剧,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釆用国际上通用的“4 + X”模式,即4年的本科学习加1 ~2 年的教师专业训练。开放性的教师教育在我国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 定了其自身素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必要。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条 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体制。P24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