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岁的顿顿、2岁的润润是兄妹俩,他们和3岁的芊芊住在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顿顿每次遇见芊芊的时候,总喊着“芊芊妹妹,你到我家玩”。芊芊也很乐意去顿顿家,顿顿 哥哥拿出好玩的玩具芊芊一起玩,可 是 顿顿的妹妹润润总是去抢芊芊手里的玩具。最近,芊芊的妈妈想邀请顿顿和润润到家里玩,可是说到邀请润润妹妹的时候,芊芊总是摇头。妈妈问,为什么不能让润润来我们家玩呢?芊芊说:“妹妹抢玩具”,为什么可以让顿顿哥哥来我们家呢?芊芊说:“顿顿哥哥带我一起玩”。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1.同伴是强化物
帕特森(G.R Ptteron & R.A.Litman,1967)等人为了研究同伴的反应在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专门训练一组学生观察幼儿园儿童互相攻击的情况。实验对象是18个男孩和18个女孩共观察33次,每次2.5小时。详细记录被攻击者的反应态度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作 出 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受到攻击时立即给子反击,或者老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归还原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就可能要收敛一些,或者改变这种行为,或者另觅进攻的对象。
不但攻击性的行为可以为受到攻击的儿童行为的反馈而有所变化,而且受到攻击的儿童也可以学习攻击行为。由于他的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对他的进攻。这种情况若经常出现,实际上又会强化受害者的攻击性行为。同伴间行为的影响是交互的。
同伴交流,互相强化适合他们年龄、性别种族群体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行为。他们通过赞赏闲聊甚至嘲笑排斥的方式使彼此逐步走向可以接受的范围。
2.同伴是范 型(榜样)
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如果让幼儿和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玩,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更多地采用建议或请求的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来对付人。如果经常跟那些慷慨的儿童在一起,或经常看到他们慷慨的行为,儿童也会变得大方。儿童还没有足够的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与自我尊重的基础。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青少年也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学会要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作相处。也在 与 同 件 的 相处中,看到了自己的“社会镜像”,也在与同伴的“社会比较”中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想变成什么样的人等同一性问题。
4.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同龄人相似的发展中的困惑与烦恼。例如每日的家庭作业中会碰到不会解的难题;测验或考试成绩不佳,怎么面对父母;父母争吵,心里发怵;与 某个 好同学发生了“摩擦”,甚至关系出现了裂痕;遭到老师不公正的批评或指责;被同学欺侮、勒索或嘲笑;青春期来临时由身体变化引起的惊恐与烦恼;还有三年一次面临的中考和高考时的择校如何复习迎考;对异性同学的态度由厌恶变成了好感,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等。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父母得以解决,但许多感同身受的问题,同龄人之间没有压力的坦诚的交流会更通畅,常常令儿童发出“哇塞,你也有这问题呀!”的感叹,并产生一种一扫愁云,豁然开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稳定感。同时,儿童在与同龄人每日的“碰撞”(课堂上课间、课余活动体育运动、公益活动、闲聊、争论吵架、打斗等等)中,逐渐构建起同伴间的友谊、爱、尊重,以及对生命、对是与非、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在哈洛的罗猴实验中,一些自幼被隔离的幼猴产生许多病态行为。以后实验者将这些幼猴与比它们小的、正常的幼猴在起生活,一段时期后发现这些异常的猴子竞 恢 复 了常态。这一方面说明早期剥夺刺激可以得到恢复,另方面也说明了同伴的作用。
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实例也反映了同伴使儿童正常的社会化功能。当时,6个婴儿在集中营与父母分离,3岁时一起住在托儿所。在这之前他们很少与成人接触,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长大后没有一个心身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正常有为的成年人。这不能不说是同伴的力量使他们获得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包括知识的掌握,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掌握,男女性别角色和各种社会角色的掌握,情绪能力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观察模仿练习、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而与同龄人的交往本身就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学习社会化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