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当代香港和台湾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1)香港新浪潮:1979年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的一年。这一年,三位从电视制作转向电影的年轻人——徐克、许鞍华和章国明分别导演了《蝶变》、《疯劫》、《直指兵兵》等三部影片,以更新的电影观念和手法,以个人化的电影表达刷新了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令观众耳目一新。之后,这批或从国外学习电影或从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影人相继导演了一批风格化的影片,对香港影坛形成强烈冲击。“新浪潮”电影持续时间并不长,至80年代中期即被商业大潮吞没。不过,尽管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已不复存在,但它对香港电影制作水平和发行体制的现代化,对商业主流电影的观念更新和人文渗透带来了持久的影响,随之,这批青年导演也很快成为主流电影的主创人员。(2)台湾新浪潮:台湾电影至80年代,进入了所谓“国片死亡”的低谷。国营的政治宣教片失去观众,民营的琼瑶片、武打片风光不再,加上电视、录像业的冲击,香港片的占领市场,台湾电影面临着存在或死亡的问题。此时,一批锐意改革的或留学归来或留守本土的电影新人脱颖而出,以一系列完全不同于商业电影的艺术电影探索,掀起了台湾的新电影浪潮。1982年,台湾“中影”公司出品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分别执导其中的一个故事,被视为“新浪潮”的开始。台湾新电影的基本特征是舍弃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淡化情节而注重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们大多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及内敛的表演风格,使新电影呈现出明显的纪实风格。就题材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人物的日常生活经验,寓个人的成长于台湾社会变迁的视野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较强的时代关怀和人文色彩。台湾新电影是在台湾意识形态相对宽松,台湾的电影市场还未完全开放前,台湾本土电影的一次革新和救亡运动。它促成了一批电影人的成功和一批艺术电影的走向国际,但它与台湾的电影工业影响甚微,其作为一个整体于1982——1986年的贡献了52部电影后,于1987年渐趋落潮。随后,台湾电影进入一种个人化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