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儿老师在设计数学知识“量的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分成以下四段,阶段A:量的比较;阶段B:量的排序;阶段C:量的守恒;阶段D:自然测量。请说明该老师采用了哪种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某幼儿老师在设计数学知识“量的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分成以下四段,阶段A:量的比较;阶段B:量的排序;阶段C:量的守恒;阶段D:自然测量。请说明该老师采用了哪种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该老师采用了递进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这里所说的一个内容,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学科活动单元,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采用这种模式设计教育活动,不要求有很多的活动形式,但活动之间即阶段A与阶段B与阶段C……之间必须是递进的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层层推进,不断深入。

第一,关于“量的初步知识”这一学科教育活动单元的设计模式。这是一个以学科教育活动单元为单位的递进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它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将“量”这一幼儿数学学科领域中一类教育活动单元的知识(另两类为数和形)分成依次递进的四段。
1、阶段A主要是为达到从具体形象人手让幼儿初步感知“量”的目标,其内容主要是比较大小、长度、高矮、粗细、厚薄、宽窄和轻重等。
2、在阶段B中,目标为要求幼儿掌握量的相对性、有序性和传递性等实质性的特征,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内容则是按照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按规则排序、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按数排序等。
3、在阶段C中,活动的目标是,要求幼儿不受物体的外部特征以及摆放位置的变化的影响而正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通常以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等教育活动为内容。
4、阶段D中活动的目标是,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懂得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则是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直接的测量。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阶段A、阶段B、阶段C、阶段D的次序是不能更换的,像砌房子一样,不能先盖顶,或先砌墙,然后才挖基脚。应该说明的是,前面每—个阶段的内客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为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完成。
第二,分班设计表示如下:
例量的初步知识
1、阶段A:量的比较。
(1)比较大小、多少、长短、高矮;(小班)
(2)比较宽窄、粗细、厚薄、轻重;(中班)
(3)完成三个物体之间的量的比较。(大班)
2、阶段B:量的排序。
(1)按物体外部特征的差异进行三个物体的正排序;(小班)
(2)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正、逆排序;(中班)
(3)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排序。(大班)
3、阶段C:量的守恒(大班)。
4、阶段D:自然测量(大班)。
【题目解析】:考点:教育活动的设计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