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认识到人各有长短,因此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小燕设计了一个“摘果子”的游戏。两棵树之间栓上一根绳子,绳子上吊着四个筐,筐里有“水果”,每个筐下放着一把小椅子。每四个孩子为一组,每组中有三个矮个儿、一个高个儿的幼儿。只有高个儿站在椅子上才能“摘”到果子。游戏的任务是看哪一组先把果子全部摘回来。在最初的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奋勇争先,都想把果子摘回来。但是矮个儿的孩子站在椅子上,怎么踮脚也采不到果子。结果,没有一个组能做到把果子全部摘回来,有的组采到的果子很少,有的组一个也没拿回来。于是,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果子全部摘回来?”幼儿通过热烈的讨论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分工合作,高个儿负责采,矮个儿负责运回来,这样才能又快又多地把果子采回来。这个办法果然管用。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对于合作的必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
请你解释教师用的是哪一种指导策略,以及这种指导策略的理论原理。
【正确答案】: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儿童。教师可采取的指导方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儿童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两种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即游戏者和旁观者。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婴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儿童的游戏指导。可采取平行游戏和共同游戏两种方式。
2、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影响儿童的游戒,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包括言语、非言语混合的方法(当然,这也运用于以游戏者身份进行的指导)。
二.以材料为媒介
除了以自身为媒介去指导儿童游戏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材料的方法来影响儿童,支持和引导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