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试述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我国训诂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这样的历史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即兴盛于两汉,复兴于清代。1.先秦时期为萌芽期。训诂远在先秦时期便已萌芽。当时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是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她们解释古今的异语和各地的方言,训诂便应运而生。总之,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2.两汉为兴盛期。汉代训诂兴盛的突出表现是注释书的大批出现。此外,在注释盛行的汉代,通释语义的训诂学专著也开始出现,如《尔雅》《方言》《释名》等。3.魏至唐为保守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基本上沿着两汉“高潮”的余波发展,也有新的成就,只是和汉代训诂学高峰相比起来,没有那么突出,有些方面表现出保守(不等于衰弱)倾向,故暂且说它是保守期。唐代“疏不破注”,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如孔颖达等以六朝旧疏为底本修撰《五经正义》,贾公彦撰《周礼正义》《仪礼正义》,就都不是新著。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4.宋至明为中落期。宋代训诂学由朴学的手段变成理学的工具,理学家反对汉代朴学,说汉儒搞训诂、名物考证是“玩物丧志”。但理学家也有可取的地方:他们善于阐明义理(朱熹),敢于创发新义(欧阳修、王安石),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统治者又不重视文化事业,加以理学的长期控制,我国文化因此停滞不前,训诂学非但没能在汉唐的基础上取得进展,相反地衰落下来,新著很少。 明代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反动理学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训诂研究继续被视为玩物丧志,因而仍旧萎靡不振。总之,元明两代在理学影响下,训诂学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进步,但是比起汉唐来,就显得成就不大。5.清代为复兴期。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开始,到乾、嘉时期,训诂学逐步复兴。前后三百年,一代代学者,几乎把所有留传下来的古代文籍都重新作了文字和语言的考证,致力于揭示古义;甚至有些已经亡佚的书籍也被千方百计地辑录成书。它们在指导思想上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摆脱了理学的束缚。这一时期训诂学出现了复兴的现象,表现在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注疏多得难以列举,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数量也远超前代,而且体例也比前代完备。此期训诂学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