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
1、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2、民间文学的变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3、在文学的诸要素中,语言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口头语言更是如此。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同一首歌谣、同一则故事,甚至同一意思的谚语,表述语言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形成民间创作中大同小异的异文变体现象。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语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这句话进入淮河流域,就变成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到了长江流域,则变成“走千走万,不如长江岸”了。汉族有句俗话,叫“脚踏两只船”,形容那些生活目标不专一的人们。显然,这是生活在江河湖泊边上人们的语言。这句话到了北方游牧民族中,就不会这么说,他们用“一只脚踏镫,一只脚踩地”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自古以来“南船北马”,南北地域人们的交通习俗不同而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留下的影响。
4、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著名传说《孟姜女》《刘三姐》是文学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异的较为典型的例证。
5、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异幅度视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来说,较严肃的体裁,如远古神话、各民族的史诗、族源传说等,要求忠实于世代相传的原始面貌,变异幅度较小;一些短小的韵文歌谣,也因具有节奏、音律和固定的框架而稳定性较强,变异较小;一些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散文叙事作品,则因允许即兴创作、灵活创编而变异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