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竹石》教学设计5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平,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竹石》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平,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4

  一、设计意图

  *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画欣赏美术欣赏的一种,有着美术欣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目前的艺术欣赏(*画欣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忽视的一部分。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知识、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欣赏教育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性接触、对话、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

  本篇案例,结合《幼儿园整合课程》中涉及的*最具特色的*画,并对此进行延伸,一方面对国画进行继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也探索出一种适合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可人的姿态,增强对熊猫的喜爱,并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之美。

  2、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表现作品中动、静的美,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画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尝试学习水墨作画,初步了解湿画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态的熊猫图片、竹子图片;墨水、宣纸、毛笔等。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画;熊猫是我国国宝;知道水墨、宣纸的特性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熊猫图片、竹子图片等,导入主题。

  指导语:这些熊猫在干嘛?他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出示吴作人作品《熊猫竹石图》,介绍吴作人。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指导语:

  1、看到这幅画,你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吴作人爷爷画的熊猫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学一学。

  3、吴爷爷画了这幅熊猫图,请你们也来试试。(幼儿尝试进行作画)

  (三)幼儿尝试作画,针对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并尝试解决。

  指导语:

  1、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2、你画的和画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看吴爷爷的作品中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吴作人运用湿画的方法,使得每只熊猫感觉上去毛茸茸的。而且每个幼儿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再次观察吴作人的作品时,能看到不一样的特点。)

  3、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老师给与帮助。)

  4、那我们再试一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作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作出评价。

  五、效果评析

  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初次观察熊猫的、竹子、石头的实际的图片,并回忆出自己曾经见过的形态、特点。再过渡到吴作**师的作品《熊猫竹石图》,在此之中,孩子们既感受到*画与照片上实物的不同之处,也感受了解了*画的魅力。在幼儿初次作画的之中,遇到画熊猫、竹子、石头的各种问题,在和原画相比较的过程中,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尝试找到原因。再次创作之时达到幼儿自己预期的效果,并且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在进行国画欣赏中,创作本身就加深了欣赏者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竹石》教学设计5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竹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汇总二篇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菁选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巨、站”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在学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学会积累与运用。

  3、看图学文与课文解读相结合,课文解读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巨、站”等8个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理解、体会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奇”在哪里。

  三、教学策略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将看图、读书、训练融入质疑、疏疑、解疑的主线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本课主要采用质疑法、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在生字学习的环节中,突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式方法,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体现“教、扶、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登黄山,天下无山”,这样一句话吗?这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之后由衷所发出的感叹。这样高的评价,一定名不虚传,想不想去看看?

  2、课件播放黄山四绝的图片。师:同学们,认真看,一会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看了图片,听了老师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想法,谁愿意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黄山的奇石。

  板书:黄山奇石。学生齐读课题。

  4、质疑:看到这个题目,谁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对黄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质量提高。多**在这个环节中突出其直观性、形象性,把黄山奇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在文中把蓝线中要求“我会认”的字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书下面的“树叶”来帮忙,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标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

  3、自己学完生字之后,同桌的学习小伙伴互相当小老师考查一下,有不会读的字“小老师”要教教你的小学生;

  4、检查自学:同学们都胸有成竹地坐好了,我可要考一考大家了,看看你们有多棒!(出示课件,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词。

  (2)男女生对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强调“脖、膊”这两个字的读音。)

  (3)出示课文中带有“尤其”这个词语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重点词语的意思。

  (4)用比赛的形式考查会认的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的运用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难理解的重点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5、指导书写:区、巨。

  (1)分析字形以及认识新偏旁。(半包围结构,三框)

  (2)重点强调三框偏旁的字的笔顺:一笔先写三框的横,接着再写里边的部分,最后一笔写竖折。

  (3)学生照着字帖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4)班级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改进。

  【设计意图】带有三框的会写字本课中是第一次出现,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往往在书写时笔顺出现错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入为主而使错误的概念深入脑海,加之以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首次获取的知识便是正确规范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讲解:通过刚才观看资料,我们知道黄山在我国的安徽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最著名的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呢?(生回答:石头)

  请学生**读文,思考:

  1、哪些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奇石?

  2、并用横线划出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石头。

  3、小伙伴交流之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把“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名字放在副板书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的每一次读书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并让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名字的准确、生动、形象,进一步感受**文字的魅力特点。

  (四)精读课文,品味黄山

  1、探“奇”。(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通过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黄山的地点、黄山奇石很神奇。

  (2)师:有多神奇,从哪能看得出?

  学生: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师:“尤其”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一个词语来说一说吗?(特别)

  教师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语的方法,我们就会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这可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4)请学生再次读第一段,读出它的神奇。

  2、感“奇”。

  出示课件:依次点击石名。师: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指名汇报:有趣、有的和动物有关。

  3、悟“奇”。

  (1)师: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课件出示:图片“仙桃石”,哪块石头像仙桃?

  (2)师: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生读课文部分。)课文这句话写得怎么样?大家互相说说。小组交流;教师板书:……好像……飞、落。

  (3)师: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它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图片:“猴子观海”。学生读课文,思考: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抱、蹲、望。

  师:对!作者通过观察先抓住了石猴的动作,通过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再点明石头的名字,这样写结构多清楚呀!我们把这几句话再读一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块石头怎么样?(奇特、有趣、可爱)

  (4)课文还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一块跟动物有关的石头呢,你们快看:出示课件图片“金鸡叫天都”。

  教师:这一块石头的写法和“猴子观海”的写法完全相同,先通过想象,告诉我们石头像什么动物,再写动物的动作,最后点明石头的名称。快来读读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吧。

  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几块巨石、金光闪闪、伸、啼叫。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及时进行巩固的,于是我把第五自然段提到前面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并且为弄清楚“仙人指路”的结构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最后的仿说仿写减轻了难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师:“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有趣,“仙人指路”也另有一番趣味。课件出示图片:“仙人指路”,指名读。

  (6)师:谁来学着做一下这个仙人的样子?(生模仿)

  (7)师: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神奇、前去看个究竟。)

  (8)师:用你现在的感觉,看着眼前的景象,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9)师:请问这位仙人,你所指的地方是哪儿呀?那里的风景美吗?(生即兴回答)

  (10)师:谢谢!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生**回答)

  (11)师:谢谢各位小仙人。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读出来,好吗?(生齐读)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说“奇”。

  (1)师: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下面,我们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其中的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来说一说它们吧。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中的石头名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生小组交流,指名说。

  (2)重点指导“天狗望月”,指导学生完全模仿“金鸡叫天都”的形式以及部分句式来说:

  每当月亮升起,有座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它()在地上,()起头,()夜空中(),小尾巴还一摇一摆的,好像()。不用说,这就是有趣的()。

  (3)师:看来,现在你们再说其他石头,再写石头,会更具体,更生动的。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自主练习说话时,还是有一些语言枯燥,缺乏想象的。此环节的设计目的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给孩子们搭设台阶,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用课内、外积累的规范语言,**地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多种感官,拓展练习

  (1)师:这些石头能让你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想象,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呀!来,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全班读)

  (2)师:如果你的画画得好,就把你脑中的画描述给大家;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说出它们的神奇。如果你写得好,那就用笔写一写吧。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抒发对黄山奇石的赞美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山奇石。)

  生:“仙桃石”也非常有趣,大概是孙悟空偷仙桃时不小心掉到黄山上的大圆盘上。

  生:“金鸡叫天都”就像一只金色的公鸡,站在山峰上对着天都峰不停地啼叫:“天亮了,天亮了!”

  生:我好像看到一只雄鸡,它全身镶满了金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美丽极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活动体验调动情感”的新语文价值观。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搜集黄山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将语文的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了解黄山石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抓住石的特点,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

  2、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抓住石的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黄山吗?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去欣赏黄山奇石。

  二、初学课文

  (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要告诉我们的吗?

  生**说。

  (二)过度:

  师:黄山奇石真是千奇百怪,神奇至极啊,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到课文中去欣赏。请你**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再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生**朗读课文。

  反馈,师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在这几块奇石中,挑选你喜欢最感兴趣的一块或几块,快速到课文中去找找,仔细读读,研究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家。

  (三)分层学习(随机)

  1、师:你喜欢哪个?为我们读读

  生:我喜欢猴子观海。生朗读(教师出示图片)

  师:能说说猴子观海吸引你的理由吗?

  生:这只猴子的动作……

  师:谁也喜欢这块,谁也来说说?

  生:……

  师:读得真到位,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吗?

  请学生表演。师随即询问:请问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啊?

  这只猴子在想些什么?面对这猴子观海,你有什么要说吗?

  请别的同学有也说说;

  一起把这几句话读读。

  2、师:还有别的吗?

  生(仙人指路),朗读。图片出示

  师:谁也喜欢这个,请你读。

  讲讲你为什么喜欢这幅?

  生:……

  师:请喜欢这幅的同学一起朗读。

  3、仙桃石

  学生朗读。

  你为什么喜欢这块?

  生:……

  师: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它的来历你想都过吗?

  生:……

  师:你能说得那么好,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奇与美读出来。请你再读一遍。

  谁也来试试。(指名2、3位)

  请女生读

  4。金鸡叫天都

  师:为什么喜欢?

  生……

  师: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对这块石头的喜爱吗?

  谁也喜欢?

  理由,朗读

  师:几块巨石组成的金鸡叫天都太神奇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伸长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啼叫。

  让我也来读读,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和我一起读,好吗?

  师范读。

  三、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2、3自然段,齐读。

  师:黄山奇石果然名不虚传,让我们一起再来品味它的神奇美丽。

  品读课文2、3自然段

  四、课堂实践

  同学们对黄山奇石有了这么深的理解,我觉得都能做做小导游了。请你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说说。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给你的同学,介绍给我们老师,好吗?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交流。

  学生做导游

  (师引导:你觉得这位导游怎么样?)学生评价

  (师评价:我觉得如果这位导游能够加上自己对这块石头的理解,那么游客就会更加感兴趣了)

  再请学生表演

  五、延伸巩固

  1、师:黄山的奇石又何止这四种,有些石头还没有取名字,正等着你去发觉呢!

  2、出示图片,请学生取名。再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这幅画。

  3、朗读全文

  大自然真是神奇,她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好好的把黄山奇石的奇、趣夸一夸,把我们祖国山河的壮丽赞一赞,把整篇课文轻声读一读。

  4、黄山真是令人向往。这里有介绍黄山的一段影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作业:黄山奇石我们了解了,黄山的另外三绝,希望你有机会去找一些资料,自己再去了解。)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难点:

  感受和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前准备:

  多**课件、有关板书内容的表格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初步感受黄山石的奇妙。

  2、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去过黄山吗?知道黄山有哪四绝?

  2、黄山在我过安徽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读了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中可能要写什么呢?

  二、观察图画。

  1、出示多**课件或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象什么。

  2、过渡。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石头呢?读一读就知道了。

  三、读文识字。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不会读的.字可通过“桃子”、“树叶”上的拼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石,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即:风景区、尤其、仙桃石、石盘、山峰、胳膊,巨石、每当、脖子、著名、形状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注意“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6、巩固识字。

  (1)、猜字谜: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学者头上带草帽(著)。

  (2)、读新组的词语:山区、其它、仙人、盘子、巨人、当然、著作、图形、形态

  7、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3、比较字形。区—巨,都是半包围结构。笔顺分别为:区巨、尤其,都是独体字。它—安,都有宝盖儿。

  4、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5、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写好后**学生评议、参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悟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悟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2、理解“闻名中外”和“尤其”。

  (闻名中外:****都有名。尤其:特别、更加。)

  3、指导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认真观察,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看到石头你会想到什么?

  2、找出写这幅图的段落读一读。

  3、比较句子:

  它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它好像从天山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4、小结: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依次写了“仙桃石”的名字、样子、地点。)板书:先写再写然后写第二段名字样子地点

  5、比一比谁读得好,背得快。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猴子观海”图。观察那石头的样子,看到石头让你想到什么?

  2、找出图中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3、想一想这段写黄山奇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试着补充板书。

  板书:

  先写再写然后写

  第二段名字样子地点

  第三段地点样子名字

  4、比一比,第二、三自然段的两种石头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不好?(写的方式有变化,读起来更有趣。)

  5、指导朗读。

  6、比一比谁背得快。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每四人一小组,每组发一张卡片(内容同板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怎样补充表格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填写。

  2、评议。

  3、指导朗读、背诵。

  4、对比表格中各段的不同写法,讨论:如果各段写法相同,好吗?

  (写法有变化,文章才生动)

  5、自选一段,试着变换顺序说一说。(如:在山顶的石盘上,有一块巨石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这就是有名的“仙桃石”。)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读,读懂了什么?

  2、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一块像第2、3、4、5自然段那样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如:就说“天狗望月”吧,它瞪着眼睛,伸着舌头望着圆圆的月儿,就像要一口吞掉月儿似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几只可爱的狮子像是你追我赶,抢一个圆溜溜的石球。

  六、指导写字。

  1、复习“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的写法。

  2、指导写“块、站”。

  块:第四笔是横折。

  站:第五笔是提。

  3、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闻名中外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竹石教学反思汇总7篇

  竹石教学反思 1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竹石教学反思 2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竹石教学反思 3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 4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 5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竹石教学反思 6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 7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竹石教学教案优选【3】份

  竹石教学教案 1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 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它在那样**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链接。我是引导学生与日记、周记链接。

  竹石教学教案 3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竹颂》教学设计优选【1】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竹颂》教学设计 1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 劲(jìng)竹 僵(jiāng)石 坚贞(zhēn) 攀附(pān) 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 郁郁(yù)葱葱(cōng) 尘埃(āi ) 潜藏(qián) 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的美好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搭石,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让我们再次来到作者刘璋爷爷的家乡,(播放课件)大家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听,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大地,浇灌着农田。咦,这是什么?(指搭石)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家乡的美丽风光,为下面体会美作好铺垫。)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说说什么是搭石?

  3、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谈)

  过渡:搭石看似平常,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在它上面,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体会美

  1、生读文,找句子。

  2.师:刚才我在下面看到许多句子都画**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3.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

  句1:**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师: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生:**点年岁的人。

  师:即??

  生:老人。

  (2)师:当她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当搭石摆好了,此时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搭石已经摆好了,她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行为美。)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老人的行为美,为朗读营造氛围。)

  (3)指名读??同桌互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读一读吧!

  师: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师总结为??奉献美(板书:奉献美)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深地感受老人的那种奉献美。)

  过渡:还找到别的句子吗?

  句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师:刚才是**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没有)动作是怎样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生谈)

  ②让学生通过朗读,试走搭石,感受协调有序的动作美。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美(板书:**美)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走搭石,更好地体会“协调有序”的动作)

  (3)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①师:“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设计意图:渗透双基训练,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

  ②师:不错。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生描述)

  ③感情读这两个词语。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④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悟美。(师范读??**读??指名读??男同学读??**学读??同桌互读。)

  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把文段诗化,给文本增添美,让学生更容易读出感情,体会美。)

  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说。

  句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我想请两个同学出来表演一下这个情景。谁愿意?

  (2)生表演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把文中情景再现,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生**发言。师概括为:谦让美(板书:谦让美)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读??小组读。)

  过渡:那么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

  句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

  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敬老美。

  (2)理解“理所当然”。

  ①乡亲们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②你认为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呢?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读中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④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板书:……)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 “任人走,任人踏”我们又可以感受到什么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这不紧是搭石所拥有的品质,还是乡亲们美好的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中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5、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1)你可以坐着读、站着读,找你的好伙伴几个一起读,或者去读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听听,让我们一起从朗读中来感悟美吧!(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师:刚才我看到教室里一片书声朗朗,老师真高兴!希望今后同学们多读书,从朗读中感悟更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打破常规课堂阅读模式,使学生乐读,收获更多。)

  (三)拓展延伸

  作者从平凡的搭石中发现了这么多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你们发现了吗?播放课件,生**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美,创造美。)

  (四)总结

  同学们,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美、**美、谦让美和敬老美,还有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五)、作业设计:

  1、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2、小练笔: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六)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感人的歌曲,让学生的情感更高涨,升华这节课的主题。)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2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

  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想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课题)

  2.请学生们齐读课题,提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们抓住“脱鞋绾裤”这个词并从读中感受搭石的美。

  3.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依顺序来交流汇报。

  3.学生齐读,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小组讨论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教师用小组读、个别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来体会画面的美。

  5.理解“绰”是的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6.让学生伴随音乐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问: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7.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马上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句子。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1)学生朗读后,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乡亲们的谦让)。

  (2) “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教师介绍:在甲骨文时代,“伏”是弯得很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同学演示。

  ②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③学生配乐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四)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1.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2.小组讨论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

  3.学生汇报。

  (五)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六、小练笔: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美

  只要有心,谁都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请先想一想,再用笔写下来。

  教学板书:

  21 搭 石

  摆搭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走搭石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3.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字词,走进课文

  1、抽读生子

  2、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三、小组合作分段学习讨论

  (一)学习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二)、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1)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2)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3)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最后的情感升华。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多**课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

  (课文插图。)

  1、师述: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过小溪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有好心的人们就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解决这个过小溪的问题。瞧,这就是搭石。

  2、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

  21、搭石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搭石是普普通通的石块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大家放声读课文2~5自然段,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的。好,放声读吧!

  (学生**地读书。)

  2、有新的感受吗?

  3、同学们,难怪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学生回答(家乡的一道风景)”。

  4、通过读书,你们觉得这道风景怎样?板书:

  美

  5、你们觉得这美用什么感受到的?

  三、学习课文、汇报学习情况

  好,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感受,请拿起笔再默读课文2~4自然段,在美的地方,感动你的地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上你的感受。好,开始吧!

  1、学习第二段:

  ⑴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美?感受什么美?

  学生回答时说话完整:我从第二段这个地方感受美、读出句子来、再谈体会:从这里我感受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

  ⑵ 出示句子:

  **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那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打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⑶ 请同学们读读这句子,想象一下:

  ①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

  ②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心里会怎样想怎样做?

  ③ 满意离去时,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

  想好了,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以表演。

  ⑷ 汇报想象的情景,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

  **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那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打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小结:同学们想象得很丰富,是呀,老人多么为他人着想啊!请看“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他上几个来回”“知道满意才肯离去”这些词写得很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为别人着想急的美,所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谁来读?请大家听后评议。

  ⑸ 如果你发现这搭石不平稳,你会怎么做?你不怕耽误了时间吗?我们再来读读这种美吧!想读得***读吧!

  2、学习第三段:

  ⑴ 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美?感受什么美?

  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以航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它他的声音,向轻快的音乐;轻薄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⑵ 师配乐范读《让世界充满爱》,请大家边听边感受画面的美,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⑶ 这画面美吗?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画面?

  ⑷ 对,这画面美就美在人们走在搭石上动作协调有序,美在像轻快的音乐,美在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美在构成家乡一道风景。这么美的画面,大家动情地美美地读读吧!

  (配乐齐读。)

  3、学习第四段:

  ⑴ 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美?

  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这段话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着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⑵ “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⑶ 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指哪些?你从这两件事例中感受到什么?

  ⑷ 指导读:

  同学们,“理所当然”这种美的确让人感动,你能读得让人感动吗?指名读,读后评议。

  师小结:我也听出来了,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美。

  4、学习第五段:

  ⑴ 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以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⑵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还是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⑶ 请齐读最后一段,读后谈谈你对这段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1、师总结:

  (配乐):一块块、一排排大事,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请同学们再一次一起带着美好的心灵读这一段话吧!

  五、交流会以及小练笔

  1、作者真实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常常的一件摆搭石的事介绍得具体,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情。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像搭石的普普通通的事的吗?让你感受到美吗?

  先四人小组中说一说。(配乐)然后汇报

  出示课件:交流会“寻找生活中的美”。

  2、师小结:

  同学们都有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真让人感动,这么多的事,我们从中选择一件写来吧!争取能通过你的文字打动大家,好些吧!配乐,出示课件:小练笔。

  【板书】

  用心

  搭石

  美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6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暴”。

  2、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读中质疑的能力。

  3、指导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4、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2、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当作者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吧。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字词。(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词语难不倒大家了)

  第一组:俗语 谴责 懒惰 汛期(平翘舌音读的很准确)

  第二组:间隔 联结 一行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组字中都有多音字)

  第三组: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2、指导“暴”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个日子,要写的扁一点,下面有两部分组成,撇捺要写的稍微长一点,最下边是个象水底,水字发生了变形。写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写正确写漂亮,写不规范的同学,课下在练习)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0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你找的非常准确,读的也很流畅)板书,搭石简笔画,边画边一起说说什么是搭石。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明确:卷起)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

  5、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

  6、你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啊,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它还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想不想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笔画下来。

  2、生**读。

  五、细读课文,体会美

  过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你都找到了哪些语句?

  (一)“**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透过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正是这些关联词,我们更能看出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一善良之举,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二)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叫做协调有序呢?

  3、这样吧,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美的句子呀!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不是)

  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的多好啊!

  4、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还是这节课的生字呢,课下你查字典了吗?查字典是种很好的学**惯!老师课下也查了查字典,想一想,在这个词语中,绰是第几种意思?

  5、“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闭上眼睛,你放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听你们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画面是多么**啊!(板书**)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7、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美,谁来读?

  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8、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3、这份谦让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一读吧。

  (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读)

  3、读了句子,那个词语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伏下,总要,理所当然)

  4、正是这样,老人才能轻而易举地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5、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定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敬老)

  7、正是因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人的事,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总结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不是)那它是什么?

  2、这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走在搭石上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尊老敬老的人才是家乡这道风景最美的风景呀,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像作者这样,通过描写身边的小事,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情,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作业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此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伏下”以及“无论”等关联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象,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通过查阅工具书,给词语找同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理解体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陈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了!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拿着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今天,陈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读课文

  3、生读完后,**汇报。

  (1)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画搭石。

  (2)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平衡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伏下

  三、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这个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一起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下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几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1)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

  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

  (课件出示)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

  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

  (2)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

  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村民。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你注意到了水里的景象吗?生**回答

  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美无处不在,用心寻找,你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大家仔细找找。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什么是“搭石”?

  2.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3.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4.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什么是“搭石”?

  2.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2.请几个同学**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3.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风景”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推举**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1)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3)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三、诵美,传情。

  1.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2.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四、创美,抒情。

  1.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五、课后延伸,拓展

  六、板书设计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教学活动,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当你看到这陌生的名称,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怎么样?作用?)

  2、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在课文中得到解决,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这些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读?谁还想读?一起读。)

  4、读了课文,刚才的问题你已读懂了哪些?(最好用自己的语言。)(生:什么是搭石?该怎么搭?引导说。师:仔细读,你会发现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搭石的作用。)(出示:进入秋天)

  二、研读课文,感受美。

  导语:虽然搭石与桥有着一样的作用,但比起雄伟、美观的桥来,它实在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说:普通、不起眼、简陋)

  对呀,它只不过是摆在小溪里的几块石头而已,可是作者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而想象起家乡小河里的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它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作者是这样说的。(出示课文第二节的第一句。)一起读,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先引入文本,找出,再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欣赏美吧,默读课文二至四小节。发现美了,用笔划出,可以在旁边写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交流:

  **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①这是老人在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善良、质朴、勤劳)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出示句子。)

  ②听出了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能说说理由吗?生:说明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默读用△标出还能体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词语。

  A、踩到不稳的搭石,老人心想,别人一不小心踩到这块搭石上,掉进水里,那该多麻烦啊!我来摆好它吧!真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会关心他人的老人啊!

  B、自己不是正急于赶路吗?摆好搭石干嘛还要踏上几个来回?而且一个来回够吗?两个来回呢?要怎么样才肯离去?多么认真细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

  A、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感受到了什么美?(出示)

  B、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情景。(配乐范读。)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天边的霞光倒映在清清的小溪里,溪水潺潺,闪着缕缕的光彩,一行人走上搭石,动作是……把眼睛睁开看这段话。

  C、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美就美在动作是……美就美在踏踏的声音,像……美就美在清波……,人影……

  D、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吧,**读,谁想读(个别配乐)谁还想读,一起读,带动学生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A、这是过搭石的人们,你感受到了什么美?(谦让,尊老)

  B、如果两人同时过溪时,招手礼让,假如偶遇老人过搭石,年青人背负过溪,是不是只有一个年青人会这样做?读。

  从哪里看出不是、总会、总是,理所当然,给理所当然换个词?很平常,很自然。可见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习惯,读出这种美。

  C、想象一下,还会遇上哪些情况?乡亲们也会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出示,说)学生先说,相互说,全班化,多元化。自己说,相互说,谁来说?

  三、升华美“一排排……”

  ①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常常的石头,这搭石的确是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哪。这每一块,每一排搭石都印着乡亲们勤劳、谦让、无私、尊老的美德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一起读。

  ②这一排排搭石还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它联结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它把人们的心牢牢地系在了一起,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一起读。

  ③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这不正是乡亲们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一排排……”。

  四、小结、拓展:

  ①本篇课文,与其说作者是在赞美搭石,倒不如说他在赞美有着搭石精神的乡亲们呢!(板书人)

  ②同学们,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搭石是那么不起眼,作者却发现这么多美好的情感,你我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请同学们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中的美,写一写。


六年级语文《竹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 个生字,读准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读读课文。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 紧走搭石慢过桥的 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 2

  课前谈话: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中心小学的罗老师,早上,当我走进我们刘家坊小学,看到学校虽然还在建设之中,但很干净,风景也美!我还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内在的心灵美!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语文课,你们高兴吗?真的?有了你们的热情**和敏而好学,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非常美满!

  一、画简笔画,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风景画。 (简笔画搭石)知道画是什么吗?没错,是搭石。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1课,题目是—— (板书)

  二、了解搭石,引出“美”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找得真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绾”是意思呢?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夏天还好,可到了秋冬,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搭石,其实就是**凡凡的石头组成。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

  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 (指名说) 是啊!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作者刘章爷爷一起,走进小村庄,走近搭石去看看吧!

  三、自读交流,寻找“美”。

  请大家默读课文2—4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你觉得美的句子。并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我觉得美的句子是______,从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

  四、品读感悟,欣赏“美”。

  交流好了,相信,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

  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行”,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意见不**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hánɡ)

  这些一起上工,或者一起下工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美。)

  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

  (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3读得不是很好)

  谁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师比手势)

  (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

  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谁能读得更轻快些? (一女生读得好)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试试,行吗? (师范读)

  谢谢,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大家一起来。

  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这么美的语句想不想积累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把小黑板中文段的重点词擦除,由学生填空读)有信心吗?

  真厉害!看来老师是低估你们了。现在你们肚子里又多了一个优美的句子。只要同学们当好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你们的智慧背囊就会越来越充实。

  乡亲们走搭石,有谁会抢路吗?有谁会突然止步吗?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可见乡亲们之间的关系非常**,板书“**美”。

  还有哪位同学在搭石上发现了美?

  (**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呢?

  写**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找来合适的石头换上。(摆搭石)

  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表演能力。(生跃跃欲试)

  别急。想表演得好,那就得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哪个小朋友读得最认真,最仔细,老师待会儿就请他来表演。

  哇,看同学们读得多认真。来,同学们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来演一演。

  有信心演好吗?老师也**你。我来配画外音。小演员,现在可要看你的表演天才了,看我们俩能不能配合默契。

  (生表演,师篇故事情节配音) ( 生表演完,要回座位)

  等一等,老大爷!面向生: 现在我的身份变了,我是电视台的**,我想采访一下这位换搭石的老人。

  老人家,您好!刚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来呢?

  我发现有一块搭石不平稳,我去找一块石头换上。

  这可要耽误您不少时间呀?

  不要紧。要是我不这样做,后面过搭石的人踩到那块搭石可能会摔倒。水这么凉,会感冒的。

  您真是位热于奉献的老人!谢谢您,您继续赶路吧。

  师小结,老人家宁愿耽误时间,也要换好搭石,说明老人具有奉献精神!板书“奉献美”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从这句子体会到什么? (年轻人尊敬、关心老人。 ) (板书:尊老美)

  村民们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理所当然的)

  说得多好啊!“理所当然”。你怎样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

  没错,“理所当然”就是道理上应该这样做的意思

  来,那就把这种尊敬、关心带进句子里读出来。(指名读)

  师小结:搭石上,这背着老人的身影,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还有谁在搭石上找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我们来想像一下。老刘和老张的对话。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 生1: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 生2:村民们懂得谦让。 ) (板书:谦让美)

  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平常的动作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大家齐读,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读出来。(生齐读)

  还有谁在搭石上发现了美?(没人举手)有些美就藏在字里行间,不容易发现。你们看这个句子___________

  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师指板画) ——奉献美,**美,尊老美,谦让美,勤劳美。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凡事为他人着想”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代代相承。此时,在你们眼里,这还是平凡的搭石吗? 生:不是。

  平凡的搭石象征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乡亲们。看到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这平凡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却无怨无悔,从这些搭石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纯朴热心的老大爷,仿佛看到了那些敬老爱老的年轻人,也仿佛看到了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再次感受——(生齐读:) 名为写物,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你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

  说得真好!相信孩子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美”的种子!也相信美德会伴随你们一生。

  六、布置作业,留住“美”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2、会用“假如……就……”说话

  3、领会朴实的乡情,朴素的情感

  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入手)

  同学们,昨天我们预习了第26课《搭石》,首先看一下词语的掌握情况。指名读,然后再找一生领读。(词语掌握好了,这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二、题目质疑

  最初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曾有过怎样的疑惑?(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开心中的疑团。

  三、学习第一段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搭石吗?(投影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请同学们对照屏幕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还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人们很细心,能够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带来了方便。)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人们的善举。

  这些搭石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引出最后一段,投影出示: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大家再读读这一句话,搭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怎么还能联结着美好的情感呢?

  四、学**——四段

  1、请同学们默读2——4段,画出文中表现人们美好情感的句子,画出后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2、集体交流

  (1)**点年岁的人……才肯离去。

  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想的很周到,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让我们再读这个句子,体会老人的一番心意。

  (2)每当上工……美感。

  这些句子让你有怎样的感受?(人们动作整齐,走搭石的声音动听,像画一样)人走搭石的声音为什么如此美妙?(这是一曲**生活的赞歌!)

  语言训练:什么像画一样?(溪水荡漾,微波粼粼,人影倒影其中,真是一幅**静谧甜美的乡村生活图景!)

  对照屏幕,情景音乐渲染,层次朗读:

  晨光熹微,沐浴着晨光,人们上工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学生接读)

  中午,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水面上波光粼粼。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学生接读)

  暮色降临,金色的阳光洒满小溪,人们下工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学生接读)小结:这就是令作者怀念无比的乡村生活:温馨,祥和!

  (3)如果……假如……的事。

  这些句子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人们互相谦让,互敬互爱。)俯下是什么意思?

  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小练笔】仿写句子:

  假如遇上----------来走搭石,----------就---------------------------,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小结:是啊,乡村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秉承着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生活,幸福工作,友爱相处,善良为人。

  五、总结写作手法

  本课语言朴实无华,读着却感人至深。作者从生活中并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人性之美,作者想要歌颂的不是搭石,而是铺搭石的人们;作者想要赞美的也不是搭石,而是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借物喻人。

  六、小练笔

  美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同样有着美的影子,你能从身边找到美的足迹吗?请你写下来。

  关心父母,这是美;体贴他人,这是美;保护环境,这是美;尽职尽责,这是美;尊敬师长,这是美;诚实守信,这是美;

  ……

  小结: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很美,你身处的环境很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到这些美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课堂上的三读中心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扎实落实字词教学。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在教学“脱鞋绾裤”一词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理解“人影绰绰”时,又借助于字典突破难点。

  3、注重激发兴趣。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要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

  2、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拓展阅读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更多的人间真情。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寻找美。

  (一)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找到的美丽风景。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摆搭石 出示句子:**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2)体会人物的心灵美。

  2、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小结学法: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2)创设真实情境,出示图片,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3)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背老人“过”石图

  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伏、理所当然”想像画面。

  (2)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五)总结升华,赞颂美

  1、 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 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二、主题阅读,感受美。

  《搭石》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相亲相爱,友好互助,让我们再来读几篇文章,来感受这人间的真爱。

  学生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守卫精神家园》中的几篇文章:《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让小偷看菜园》。

  读完后,完成练习题:

  读《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这个故事,我体会到( ),《让小偷看菜园》介绍了( )。

  B、一个了不起的爸爸,用一颗善于给予的心,让一名小偷变成了勤劳的菜农。

  C、尊重也是一种爱。

  请同学说说我们身边的美。

  三、拓展延伸,抒写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几个人间真情小故事,感受了心灵之美。其实,这样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现在把你发现的美写一写。

  美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拣垃圾。

  美在身边,美是......

  美在身边,美是......

  语文《搭石》的教学设计 5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是啊,家乡的山美水美,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刘章爷爷的家乡也是个美丽的地方。你瞧,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课件出示图片)可是刘章爷爷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引出:什么是搭石?)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搭石呢?为了更好的了解什么是搭石,我们先来看一看字词。(出示字词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协调有序、伏下身子、猛涨、脱鞋挽裤、一行人)***字是要求会写的字,你觉得哪个字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3、同学们真棒。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这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什么是搭石吧。

  二、自主探索、细读感悟

  师:**读课文找一找(1)什么是搭石?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搭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先解决)什么是搭石?对了,你们找的很准确!好,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什么是搭石。(课件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2、搭石用来干什么的?(搭石用来过河的。)那同学们再自读第一段,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样过河?(出示课件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理解“脱鞋挽裤”)哦,那就是说,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 (脱鞋挽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 ——(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很不方便)是的,小溪里没有搭石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搭石的魅力吧。(齐读出示课件什么是搭石那句话)

  3、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不仅仅是家乡人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家乡的人们一起走走搭石吧。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至4自然段,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美,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好的,我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思考,画**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谁来汇报哪里觉得美?(重点交流:**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才肯离去)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同学们在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很有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老人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踏)老人在来回地踏搭石的时候,他心里会想什么?(我得试试稳不稳,不然别人就会掉进水里。)**年纪的老人无论怎样着急都会摆搭石,那忙完农活的的中年人会不会像老人一样来摆搭石?下班着急回家的青年人呢?着急上学的你呢?你来演一演。(引出摆搭石,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都会搭石。乡亲们这种为他人着想的行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老人一心为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是啊,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我们感受到了家乡人的心灵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为人着想的行为吧。有没有同学通过朗读把老人的形象读出来呢?(读这一句,指名读)谁再来试试读出老人一心只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指名再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位虽然急着赶路,但还是放下手中的东**摆搭石的老人。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老人的敬意齐声朗读。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

  (重点分析: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哪个动作你觉得美?

  2、理解“协调有序”:

  (1)师(质疑):怎样走才叫“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如果不“协调有序”,那会怎样呢?(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师:是啊,让我们也来协调有序的走一走吧!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有人在指挥吗?(没有)

  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所以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师:乡亲们走搭石协调有序,这动作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踏踏的声音走出了音乐美,这儿的景色美不美?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呢?

  (3)、 想象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说明这儿的水怎么样?(清波:水波很清,漾:荡漾。“清波漾漾”:清清的水波荡漾**。)

  “人影绰绰”: 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指哪一个?(人影的姿态很美。))

  透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水光,人影两相印的美,像一幅画一样,能读读吗?

  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你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够把我们带到画里?(指名读)(范读)(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好!乡亲们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走出了乡亲们之间的**美。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一下吧!大家边读边想象画面,一起走进这美好的画面中去吧。(男生前面读,女生接着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如诗如画,你还觉得哪个地方美?

  (重点分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

  (1)、指名朗读。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呢?(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

  (2)如果大家不互相礼让,那会怎样?

  (3)我们班上有互相礼让的现象吗?你看到了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师: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画面永远烙在我们的心中吧!(齐读句子)

  师:还有什么美好的地方?(重点分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4)、理解:理所当然

  师:年轻人怎样背老人过河的?(生做“伏下身子”状。)老人过河以后,他需要对年轻人万分感谢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老人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他背别的老年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年轻人老了以后他怎么过河呢?(别的老年人背他过河)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中,你感觉到这得人怎么样?(尊重老人,还爱护老人。)(**美)

  师: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尊敬老人的画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美好的瞬间吧!(齐读句子)

  师:好一个“理所当然”,乡亲们还认为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呀?指板书--生接:为人着想、相互谦让。其实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习惯,家乡的人们还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课件出示:)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小孩子来走搭石……还有哪些假如呢?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这一排排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块吗?(不是)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透过搭石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德,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中,无论是人还是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箭头)

  2、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一定深有感触,谈谈你的收获吧?

  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齐读课题。

  3、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今天,老师站在我们班的讲台时候,看到同学们把书和文具摆放好了,正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我感到了美好,因为我感觉到了你们非常尊重我。同学们,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家刘章爷爷一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生汇报)

  四、板书设计:

  21搭石

  景美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人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