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 1

  满眼的黄色,散发着像金子一样的光泽,非常耀眼,这是乡村秋天里的一道独特风景。西府农家人性子急,有些已经迫不及待的用手工剥了些少量的颗粒,铺摊在苇席上,放到阳角仡佬晾晒!玉米颗粒加工后就变成美好的食材,只有把好东西吃到肚子里才算是真正的好,干看只会让人越发的眼馋心焦,怪道人们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经过机器研磨加工,玉米粒变成灿若碎金的玉米糁和滑润细腻的玉米面了。用玉米糁熬制稀饭,香气四溢,如同琼浆玉液;如果与黄豆一起熬制,据说营养堪比牛肉!人们用玉米面打搅团、漏凉鱼、蒸发糕,味道香甜,非同一般。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却觉得玉米面也是做削筋的'绝佳食材。那时母亲做饭,我常常围在她的身边,不是烧火就是打水,竟然早早地就学会了做饭。

  母亲做削筋时先把玉米面舀到盆子里,用烧得沸腾的开水浇烫,揉光后放到一旁;又舀来和玉米面差不多份量的小麦面粉,用凉水搅和均匀,继而揉光。然后把两疙瘩面揉到一块,反反复复地揉压,最后真正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母亲把揉好的面疙瘩放到案板**,撒上面朴用擀面杖转着圈儿擀开,说不能擀得太薄,最好一筷棱厚!再撒上面朴,把擀好的筱筋面两边对折,用刀先切成一乍宽的长方形片,再顶刀切成筷子面一样宽窄的条。水开后,母亲先检查锅底的柴火是否充足,火一定要烧得旺旺的,保证锅里的水处于沸腾状态,下出来的面条才好吃。下面时母亲不紧不慢很谨慎,先把面条双手托起来放到盘子里端到锅台跟前,揭开锅盖等一会儿,让刚刚停止沸腾的水继续保持沸腾!一开,点水;又一开,再点水。这时,母亲赶紧把锅底的柴火褪掉,说:“不能煮太久,时间长就烂掉了!……”母亲又打着竹篾笊篱,把多余的面汤撇出去,给煮好的筱筋里倒进已经炒好的下锅菜,最多的时候就是蒜苗、香菜、胡萝卜之类的,它们都是从自家菜地里掐回来的。那些都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人们生活普遍不富裕,一日三餐多以粗粮为主,我最爱吃的就是母亲做的筱筋了。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如今我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到了玉米成熟的季节便出现了心灵感应,体内便悠然升腾起那种特殊的情愫,酝酿着、萦绕着、弥漫着,入心入肺,久久不散!

  长大后我成了厨师,十五年前在**招待所打工时,我们班组二十多人的伙食由我来负责。记得刚过完八月十五,油腻丰盛的伙食令每个人的胃口大减。都不想吃饭了,还怎么干工作?**找我商量,说尽一切可能变着花样让大家吃好,我思酌一会儿后,就说:“那你到库房给咱领些玉米面过来,我做一顿大家伙都没有吃过的饭吧!”

  于是我凭着记忆,按照母亲做削筋的步骤和方法,给他们做了一大锅。结果到后来竟然连汤都喝完了,饭后大家伙纷纷夸赞,说味道真是好极了,记得有一个渭南的徒弟非常好奇,诡秘地问我:“师傅啊,那是啥子面食,你怎么没教过我们呢!……”我随口就说,那是家乡的味道,别人怎么能学会呢!后来大家伙又想吃了,采购部图省事就去面条店买了些筱筋回来,烹制的工艺和方法跟着自然也就**一个“档次”,用了一些像香菇、***、木耳、豆苗、耗油、鸡精之类比较高档的菜蔬和佐料,不料想效果却适得其反。饭后大家纷纷说没有上一次的好吃了,虽然配菜丰富、调料高级,却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到最后锅里剩了有一大半削筋面……

  厨师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饭菜得到大家认可,被食者吃得一光二尽。自从那次受挫后,我就一直在暗暗思索,是他们的心境变了,还是口味变了?或者是母亲做削筋有什么独到之处,我还是没有发现和掌握?

  有一次,来了一个大型的会议自助餐,与会者大多半是宝鸡人,他们点明要求,主食必须是西府地区家喻户晓的“细面打汤”。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命令提前几天下菜单,以便让他们采购食材和必要的炊具!

  我问过就餐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就提笔开写:四个不锈钢大煲汤桶,五只白斩鸡,二十斤大骨头,三十瓶香醋,四十斤五花肉丁片,辣椒面、香料包、黄花菜、豆腐干等等。总之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一张十六开纸竟然没有写下!一切准备就绪,就餐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餐毕竟然好评如潮,食客们夸赞说相当不错,说得我不由得心旌荡漾!后来也就捞了一碗面,细细地品味自己呕心沥血的杰作,记得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少了一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从此,我每次回家,总是特别留神母亲调制饭食的基本方法和调料。看得多了,发现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觉得母亲的方法很落后,她竟然连味精都不使用!

  那年正月间,家里来了好多拜年的客人,母亲忙里忙外准备着、操持着,想做一顿“细面打汤”招待。调汤的时候,母亲只放了些食盐、红醋、肉臊子、油泼辣子和用于提香的蒜苗漂菜沫子,看着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给完成了!我舀了半碗品尝,咸酸适中、入口生香,当时的感觉确实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事后我曾经问过母亲,她说做饭其实没有啥巧道,只要真心实意,做出来的肯定也是最好的味道!母亲大字不识一箩筐,不善言辞,却在烹饪饭食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形象地阐述了大美至简的人生哲学!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味道,其实就是朴实的味道,诚恳的味道,简约的味道!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阅读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1)

——散文:母亲的味道(精选1篇)

  散文:母亲的味道 1

  母亲今年六十一岁了,身体还比较硬朗,只是两鬓的头发比以往白了些许,睑上的皱纹如沟壑状,走路的姿势也比去年蹒跚了许多。

  仅有一天的假期,回到家,不仅要忙着打扫家里的清洁卫生,还要给上幼儿园的儿子彻底清洁。每当儿子裹着浴巾,躺在床上露出柔嫩般的肌肤时,孩子的母亲总会用手挠挠他的小脚丫,用鼻子闻闻他身上的味道,伴着儿子咯咯的笑声,说上一句“有一股洋洋味道”(洋洋是儿子的呢称)。刚满5岁的儿子此时也从床上***,学着妈**样子,在妻的头上郑重地闻上一下,回敬一句“有一股妈妈味道”。

  “妈妈还没洗头呢,臭着呢!”妻子说。

  “才不呢,真的有一股妈**味道,好香哦!”儿子认真地说。

  “香啥哦,香臭都不分呀!”妻随口一句。

  “好好香的妈妈味道哦!”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接着,从我身后传来的是儿子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妈妈味道。”我细细品味着儿子的语言,他说得是那样的贴切有味,像一团心底的棉花,软软的。我像他这般大的时候又何尝没有这种悉心的感受呢?

  在我有记忆的.童年里,清晨一觉醒来,身边的母亲早已下地干活去了,望着静悄悄的房屋,童年的惧怕充满了整个心灵,狼外婆的故事此时会变得更加真切。用不动,不出声,屏住呼吸,来抵挡儿童时的危险,似乎都无济于事,但只要抱住身边的空枕头,让它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耳畔,此时,我嗅出一股熟悉的味儿,那就是妈**味道。它犹如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瞬间会沁人肺腑,让我静心安神,转危为安,由弱小变得强大起来。既使有再大的危险,也还有母亲相伴呢,我便不再害怕了。脑际中闪现的狼外婆也会慢慢转变为成丑小鸭,依旧是那么的可爱和美好。这就是妈**味道,一股温馨超人的力量。

  这种味道一直伴随着我一个人独睡不再害怕。时间的流逝让岁月慢慢变老,可味道却经年难忘。

  “妈**味道,像糖。”我回过神来,看着儿子翘着老高的小嘴,我对儿子的深情地说。

  在儿子那双纯澈得能够照出人影的大眼睛里,儿子分明向我昭示着他适才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他没有撒谎,更没有为了讨好母亲故意说一些取悦别人的假话。

  “妈,我也给你洗洗头吧!”望着在堂屋旁边晒着太阳的母亲,我也渴望回味一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要不是儿子的话语提醒我,我可能会遗忘这种浸入脾肺,伴我成长的传承不衰的味道。

  木梳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稀疏的头发,想想自己从山里走出来的那些艰难的岁月,看看失去了往昔光泽的头发,那每一根白发的后面可能都蕴藏着一个有关我的成长的故事。头发虽代谢掉了,可故事却如老酒一般,愈稀疏,也愈精典。我试想,天下所有儿女闻一闻母亲头上的味道,绝对都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次数愈多,心灵的净化愈纯。看着儿子翘着老高的小嘴,我对儿子竖起大姆指,用力地点点头,肯定着儿子的感受。

  站在镜子的面前,我对照着认真审视,在心里告诫自己:再忙,也别忘了母亲的味道。如果暂时遗忘了,就应该彻底温习一遍,把它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让它时时新鲜,时时光洁。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2)

——母亲味道的经典散文(精选一篇)

  母亲味道的经典散文 1

  手擀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擀制而成的面条。因其不仅用料单纯,做法简单,而且入口爽滑,筋道耐嚼,香味浓郁,在西北农村,是一种老少咸宜、四季常新的膳食。大凡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打从出生之后,就与手擀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自然也不例外。

  母亲做手擀面的手艺,在全村妇女中小有名气。小时候,常听人们说起母亲做“试手面”的情景,我想:母亲的出名,大概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种“试手面”的习俗。所谓“试手面”,就是新媳妇进门第三日,就得入厨擀面,名为招待女宾,实为检验新媳妇操厨的手艺。如果“试手面”过关,新媳妇受到称,既会为主家争得颜面,又能奠定日后她在家中的地位。母亲做“试手面”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有惊无险,后来一度成为村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母亲做“试手面”那天,祖母早早请来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一边聊天一边等着检验母亲的厨艺。由于紧张的缘故,母亲在和面时不小心倒多了水,于是她就不停地加面粉,不停地反复揉搓。待到面和好时,竟弄得大汗淋漓,浑身沾满了面粉,活像舞台上演出的“小丑”,惹得满屋子的大人和看热闹的小孩哄堂大笑。好在在接下来擀面片、切面条、炒炒菜、下面条等环节中,母亲及时稳住了心神,操作娴熟顺畅,一气呵成,再也没出现丝毫差错。一个多小时候后,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手擀面就摆上饭桌。品尝完母亲的“试手面”后,几位老婆婆都不约而同地翘起了大拇指,纷纷夸母亲做的手擀面地道,说是她们吃过的最香的“试手面”。压在母亲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祖母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从那天起,母亲就从祖母手中接过了做饭的重担,用自己的执著和爱心日夜操持着全家人的衣食住行。

  记得小时候,能吃上母亲做的手擀面,是我和妹妹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困难,每年口粮青黄不接,只有年头节下或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纯白面做的手擀面。其余时间都是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黑面或荞面等粗粮,还要加入野菜、洋芋等充数。用杂面做的手擀面,不但擀制费时费力,而且味同嚼蜡,极不好吃。那时候,要是纯白面做的手擀面,我总是狼吞虎咽,几分钟就能消灭两大碗,还一边吃着碗里的,一边看着锅里的,生怕短了自己的口份;要是杂面做的手擀面,我老是磨磨蹭蹭,用筷子在碗里扒拉来扒拉去,到最后定会留下小半碗洋芋。因为挑食,我不知被父亲训斥过多少回。每次母亲总会出来打圆场,说怀我的时候洋芋吃多了,把我的脾气冲了,并把我吃剩的洋芋倒到她碗里,把她碗里的面条夹给我。每每此时,母亲总是爱怜地抚摸着我的头,幽幽地叹着气说:“这年月,苦了孩子们了!等以后条件好了,妈天天做白面手擀面给你们吃!”母亲温暖的话语,一次次点燃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抚慰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每逢母亲做手擀面,一有空闲,我必然自告奋勇地给她的帮忙。说是帮忙,其实我是想第一个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我那点的小心思,自然瞒不过母亲的“火眼金睛”,但她却不说破,只是微笑着点点头。于是,我便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母亲做手擀面的全过程。

  母亲做手擀面,那叫一个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只见她先取几勺面粉放进面盆里,然后右手执筷,左手拿瓢,一边慢慢加水,一边快速搅动。等水完全浸透面粉后,就把粘乎乎的湿面团在一起,置于宽大瓷实的案板上开始揉搓。面团在母亲手中不断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变成长条状,一会儿变成圆疙瘩,如此反复揉搓数十遍,面团就变成了一个圆光溜滑的面蒂子,最后把面蒂子扣在面盆下醒着,就开始炒“炒菜”了。所谓“炒菜”,就是把大葱、豆角、胡萝卜、大白菜等蔬菜**切好,在锅内滴一勺胡油,待油香弥漫屋子后,依次倒入备好的蔬菜煸炒,大约八分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和等佐料炒匀,再倒入两瓢凉开水煮沸,一盆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炒菜便出锅了。

  接下来,母亲吩咐我倒半锅清水,往灶膛里添上柴禾烧着,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擀面了。擀面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只有二者兼备,方能擀出上好的面条。母亲把醒好的面蒂子放在案板**,用擀面杖擀成脸盆大小的面饼,再把面饼卷在擀面杖上,用双手轻轻握紧,然后就来来**滚动着擀起来。只见一根长约三尺、粗若鞭杆的擀面杖,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般,在母亲手中上下翻飞,挥洒自如,面饼一点点由厚变薄,由小变大,最后变成一块圆如满月、薄似纸张的面片。稍晾片刻后,在面片上撒少许玉米面,再将面片折叠成扇形,便拿起菜刀切将起来。只听菜刀与案板亲吻的笃笃声不绝于耳,疏密有致,倾刻间,面片便摇身变成细如丝线、长可及膝的面条。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了!许是看不得我的猴急样,母亲就迅速抓住一把面条的顶部,用力抖掉粘在面上的玉米面,顺势抛进沸腾的开水锅里,再用竹筷捅几下,白净修长的面条便浮出水面,随滚动的开水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阵浓烈的面香迎面扑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翻滚的面条,大口吞咽着不断泛起的口水。面条滚过两遍,母亲微笑着接过我早已准备好的饭碗,捞一竹筷面条,浇一勺炒菜,再调上盐醋递给我。我胡乱地搅几下,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一碗面条下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那个舒坦劲儿,比吃了山珍海味要过瘾十倍!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感觉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过生日或生病了。生日一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母亲都会不遗余力、倾尽所有为我们操办,手擀面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但生病就不同了,一年可以有好几次,甚至更多次,每次我们都能如愿吃到心仪已久的手擀面,以至于我曾一度生出天天生病的`奇想!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高烧,浑身酸痛,吃了几剂药总不见好,整天病恹恹的,茶饭不思。无奈,母亲便狠心拿出为大妹过生日预留的白面,给我精心擀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手擀面。我一见顿时来了精神,端起碗就猛吃起来。碗很快见了底,只觉一股暖流迅速涌遍全身,细密的汗珠争抢着往外冒。少顷,我发觉自已就像脱胎换骨似的,高烧溜走了,浑身不疼了,感冒竟奇迹般地好了!见此,大妹打趣说:“原来妈**手擀面还有治感冒的功效啊!”之后,每次生病,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碗手擀面,并美其名曰“病号饭”。也许是心理作用,我感觉吃了母亲做的手擀面,病不但好得特别快,就连病痛的折磨也被浓浓的母爱融化得无影无踪。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家境的日益好转,手擀面逐渐成了家常便饭。而我,却为了自己的未来外出打拼,从此开启了与母亲聚少离多的日子。知子莫若母!每次回家小住,知道我爱吃手擀面,母亲就变着花样做给我吃,鸡蛋手擀面、臊子手擀面、炸酱手擀面、浆水手擀面……面条的内容虽然越来越丰富,但那熟悉的味道却始终不曾改变,依然纯正如初。每当我从母亲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饭碗,触目母**渐粗糙的双手,以及沟壑纵横的脸庞时,心里总会掠过一阵阵锥心的疼痛。这疼痛,时刻警醒着我不忘母亲无怨无悔地付出,永远铭记母亲天高地厚的恩德!

  这些年一路走来,尽管吃过各种鸡鸭鱼肉,也品尝过花样繁多的面条,但我觉得无论哪一种饭菜,都没有母亲的手擀面温暖贴心,也吃不出母亲特有的味道。因为我深知,母亲的手擀面不是普通的面条,它寄托着深切的期盼,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这份亲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3)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范文5份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 1

  今年又上毕业班,每天的忙碌让我不得不打紧安排时间,我几乎很少与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家的温馨了。

  母亲今年六十一岁了,身体还比较硬朗,只是两鬓的头发比以往白了些许,睑上的皱纹如沟壑状,走路的姿势也比去年蹒跚了许多。

  仅有一天的假期,回到家,不仅要忙着打扫家里的清洁卫生,还要给上幼儿园的儿子彻底清洁。每当儿子裹着浴巾,躺在床上露出柔嫩般的肌肤时,孩子的母亲总会用手挠挠他的小脚丫,用鼻子闻闻他身上的味道,伴着儿子咯咯的笑声,说上一句“有一股洋洋味道”(洋洋是儿子的呢称)。刚满5岁的儿子此时也从床上***,学着妈**样子,在妻的头上郑重地闻上一下,回敬一句“有一股妈妈味道”。

  “妈妈还没洗头呢,臭着呢!”妻子说。

  “才不呢,真的有一股妈**味道,好香哦!”儿子认真地说。

  “香啥哦,香臭都不分呀!”妻随口一句。

  “好好香的妈妈味道哦!”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接着,从我身后传来的是儿子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妈妈味道。”我细细品味着儿子的语言,他说得是那样的贴切有味,像一团心底的棉花,软软的。我像他这般大的时候又何尝没有这种悉心的感受呢?

  在我有记忆的童年里,清晨一觉醒来,身边的母亲早已下地干活去了,望着静悄悄的房屋,童年的惧怕充满了整个心灵,狼外婆的故事此时会变得更加真切。用不动,不出声,屏住呼吸,来抵挡儿童时的危险,似乎都无济于事,但只要抱住身边的空枕头,让它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耳畔,此时,我嗅出一股熟悉的味儿,那就是妈**味道。它犹如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瞬间会沁人肺腑,让我静心安神,转危为安,由弱小变得强大起来。既使有再大的危险,也还有母亲相伴呢,我便不再害怕了。脑际中闪现的狼外婆也会慢慢转变为成丑小鸭,依旧是那么的可爱和美好。这就是妈**味道,一股温馨超人的力量。

  这种味道一直伴随着我一个人独睡不再害怕。时间的流逝让岁月慢慢变老,可味道却经年难忘。

  “妈**味道,像糖。”我回过神来,看着儿子翘着老高的小嘴,我对儿子的深情地说。

  在儿子那双纯澈得能够照出人影的大眼睛里,儿子分明向我昭示着他适才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他没有撒谎,更没有为了讨好母亲故意说一些取悦别人的假话。

  “妈,我也给你洗洗头吧!”望着在堂屋旁边晒着太阳的母亲,我也渴望回味一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要不是儿子的话语提醒我,我可能会遗忘这种浸入脾肺,伴我成长的传承不衰的味道。

  木梳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稀疏的头发,想想自己从山里走出来的那些艰难的岁月,看看失去了往昔光泽的头发,那每一根白发的后面可能都蕴藏着一个有关我的成长的故事。头发虽代谢掉了,可故事却如老酒一般,愈稀疏,也愈精典。我试想,天下所有儿女闻一闻母亲头上的味道,绝对都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次数愈多,心灵的净化愈纯。看着儿子翘着老高的小嘴,我对儿子竖起大姆指,用力地点点头,肯定着儿子的感受。

  站在镜子的面前,我对照着认真审视,在心里告诫自己:再忙,也别忘了母亲的味道。如果暂时遗忘了,就应该彻底温习一遍,把它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让它时时新鲜,时时光洁。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 2

  又是一年桂花飘,山地里父母种下的芝麻也熟了。下班回家,母亲正在门外把那些刚挑回来的芝麻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再在场院的地上铺上塑料薄膜,把它们晒在上面,自然风干。一阵阵芝麻香味淡淡地飘散在场院里,不禁勾起我许多陈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姐弟仨都在念书,一辈子只会在土地上谋取收成的父母为了让我们每个人都读**,成年累月勤扒苦做,恨不得把挣来的每一分钱都要掰做两半儿花,能给我们带来美味享受的只有自家种下的芝麻了,它总是那样的香甜。

  每年端午之后,天气开始变得热燥起来,雨水也开始淅淅沥渐了。收了麦子之后,乘着雨后的山地比较松软,父母亲在地里撒**芝麻种子,要不了几天,就会从土里钻出一片绿油油的芝麻苗。它们大约到了长到筷子高的时候,父母样就会在周末领着我们,扛着锄头,给芝麻间苗捎带除草。临近暑假,芝麻就开始拔节扬花了,地里的芝麻花儿一簇一簇地,顺着芝麻杆儿,一节节地往上开,开完一节就结出一圈嫩嫩的芝麻夹,那里面,孕育着细小的芝麻粒。这个时候,父亲就会让我背上二三十斤尿素,小心滴化在水桶里,一颗颗地给他们施肥。然后再除一遍草,就可以等着收成了。每当那个时候,看着那些一节节往上开的芝麻花儿,我心里总盼着它早点成熟,好能吃上香甜的芝麻粉儿。

  等到农历八月,山地的芝麻开始成熟了,一棵棵缀满饱满的芝麻夹的芝麻开始掉叶子的时候,就是我们跟父母一起拿着镰刀到地里收获的时候了。每到这时,母亲都要带上一块很大的薄膜,在地边找块平坦的地方铺上,父亲把一棵棵芝麻小心地割断,再轻轻地放到薄膜上,生怕掉下一小粒,母亲用棒槌先轻轻敲一遍,再仔细地捆上,然后挑回家,把它们分成两手合拢一把大小的一小捆一小捆,架起来,让它们在院场里风干。在等待芝麻风干的日子,母亲每天都会仔细地检查一遍,收拢那些从芝麻夹里掉落的芝麻,用簸箕簸去里面的叶子和杂质。直到每一根芝麻杆儿再也敲不出一粒芝麻,才算完全收获。

  之后,母亲总会用很多方法把它们整理得干干净净,晒干。然后装进密封的塑料袋子。偶尔,会在周末的晚上,拿出几大碗来,烧热灶膛,把芝麻放进锅里,炒得喷香。这个时候,我就会找出量米用的升子,把擀面棍抹得干干净净,等那些在锅里开始轻微炸响的芝麻被母亲起出来后,放进升子,用擀面棍细细鼓捣,直到把那些炒干的芝麻捣成粉。然后母亲会拿出积攒的糖罐儿,在芝麻粉里拌上几勺子,香甜的芝麻粉就成了我们最好的美味了。但我们总是吃了几口就舍不得吃,母亲会把他们分装在三个罐头瓶里,密封好,装进我们的书包。这些就是我们在学校住宿时改善生活的最好菜肴了。偶尔,母亲还会拿出一个油瓶子,给我们带到学校拌饭的腌菜滴上几滴用芝麻换回的香油,香喷喷的,直至今日,那带着香油味儿的腌菜仍是我的最爱。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从学校毕业了。但母亲仍然每年都坚持种上一些芝麻,做些芝麻粉或者换些香油,逢年过节给我们换一下口味。每一次,当一家人一边吃着芝麻粉,一边互相笑话对方满脸的芝麻粉的时候,母亲总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眼神里分明带着芝麻开花时的安然。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 3

  玉米熟了,乡亲们满怀喜悦地收回家,连夜就把它们串起来缠在树杆上,或者挂在房檐下,有体力者更是高高地架在了屋脊上!

  满眼金黄色,非常耀眼,这是乡村秋天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性子急的人家,已经用手工剥了些颗粒,铺摊在苇席上,放到阳角仡佬晾晒!玉米颗粒加工后就变成美好的食材,只有把好东西吃到肚子里才算是真正的好,干看只会让人越发的眼馋心焦,怪道人们不愿意再等待了!

  经过机器研磨加工,玉米粒变成灿若碎金的玉米糁和滑润细腻的玉米面了。用玉米糁熬制稀饭,香气四溢,如同琼浆玉液;如果与黄豆一起熬制,营养堪比牛肉!人们用玉米面打搅团、漏凉鱼、蒸发糕,味道香甜,非同一般。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觉得玉米面也是做削筋的绝佳食材。那时母亲做饭,我常常围在她的身边,不是烧火就是打水,竟然早早地就学会了做饭。

  母亲经常做削筋,先把玉米面舀到盆子里,用烧得沸腾的开水浇烫,揉光后放到一旁;又舀来和玉米面差不多份量的小麦面粉,用凉水搅和均匀,继而揉光。然后把两疙瘩面揉到一块,反反复复地揉压,最后真正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母亲把揉好的面疙瘩放到案板**,撒上面朴用擀面杖转着圈儿擀开,说不能擀得太薄,最好一筷棱厚!再撒上面朴,把擀好的筱筋面两边对折,用刀先切成一乍宽的长方形片,再顶刀切成筷子面一样宽窄的条。水开后,母亲先检查锅底的柴火是否充足,火一定要烧得旺旺的,保证锅里的水处于沸腾状态,下出来的面条才好吃。下面时母亲不紧不慢很谨慎,先把面条双手托起来放到盘子里端到锅台跟前,揭开锅盖等一会儿,让刚刚停止沸腾的水继续保持沸腾!一开,点水;又一开,再点水。这时,母亲赶紧把锅底的柴火褪掉,说:“不能煮太久,时间长就烂掉了!……”母亲又打着竹篾笊篱,把多余的面汤撇出去,给煮好的筱筋里倒进已经炒好的下锅菜,最多的时候就是蒜苗、香菜、胡萝卜之类的,它们都是从自家菜地里掐回来的。那些都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人们生活普遍不富裕,一日三餐多以粗粮为主,我最爱吃的'就是母亲做的筱筋了。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如今我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到了玉米成熟的季节便出现了心灵感应,体内便悠然升腾起那种特殊的情愫,酝酿着、萦绕着、弥漫着,入心入肺,久久不散!

  长大后我成了厨师,十五年前在**招待所打工时,我们班组二十多人的伙食由我来负责。记得刚过完八月十五,油腻丰盛的伙食令每个人的胃口大减。都不想吃饭了,还怎么干工作?**找我商量,说尽一切可能变着花样让大家吃好,我思酌一会儿后,就说:“那你到库房给咱领些玉米面过来,我做一顿大家伙都没有吃过的饭吧!”

  于是我凭着记忆,按照母亲做削筋的步骤和方法,给他们做了一大锅。结果到后来竟然连汤都喝完了,饭后大家伙纷纷夸赞,说味道真是好极了,记得有一个渭南的徒弟非常好奇,诡秘地问我:“师傅啊,那是啥子面食,你怎么没教过我们呢!……”我随口就说,那是家乡的味道,别人怎么能学会呢!后来大家伙又想吃了,采购部图省事就去面条店买了些筱筋回来,烹制的工艺和方法跟着自然也就**一个“档次”,用了一些像香菇、***、木耳、豆苗、耗油、鸡精之类比较高档的菜蔬和佐料,不料想效果却适得其反。饭后大家纷纷说没有上一次的好吃了,虽然配菜丰富、调料高级,却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到最后锅里剩了有一大半削筋面,非常尴尬……

  厨师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饭菜得到大家认可,被食者吃得一光二尽。自从那次受挫后,我就一直在暗暗思索,是他们的心境变了,还是口味变了?或者是母亲做削筋有什么独到之处,我还是没有发现和掌握?

  有一次,来了一个大型的会议自助餐,与会者大多半是宝鸡人,他们点明要求,主食必须是西府地区家喻户晓的“细面打汤”。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命令提前几天下菜单,以便让他们采购食材和必要的炊具!

  我问过就餐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就提笔开写:四个不锈钢大煲汤桶,五只白斩鸡,二十斤大骨头,三十瓶香醋,四十斤五花肉丁片,辣椒面、香料包、黄花菜、豆腐干等等。总之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一张十六开纸竟然没有写下!一切准备就绪,就餐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餐毕竟然好评如潮,食客们夸赞说相当不错,说得我不由得心旌荡漾!后来也就捞了一碗面,细细地品味自己呕心沥血的杰作,记得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少了一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从此,我每次回家,总是特别留神母亲调制饭食的基本方法和调料。看得多了,发现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觉得母亲的方法很落后,她竟然连味精都不使用!

  那年正月间,家里来了好多拜年的客人,母亲忙里忙外准备着、操持着,想做一顿“细面打汤”招待。调汤的时候,母亲只放了些食盐、红醋、肉臊子、油泼辣子和用于提香的蒜苗漂菜沫子,看着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给完成了!我舀了半碗品尝,咸酸适中、入口生香,当时的感觉确实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事后我曾经问过母亲,她说做饭其实没有啥巧道,只要真心实意,做出来的肯定也是最好的味道!母亲大字不识一箩筐,不善言辞,却在烹饪饭食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形象地阐述了大美至简的人生哲学!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味道,其实就是朴实的味道,诚恳的味道,简约的味道!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 4

  那时,母亲才三十多岁,家里穷得连肉都吃不起,于是馒头便成了我们的主食。母亲做的馒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

  买了面粉回来,倒入大盆里,母亲用她那双年轻有力、还算有着光泽的手,像做太极一样从容的搅和着水和面粉。这是一道不易的工序。**了,做出来的馒头会有许多的小孔,一抓便像软体动物似的;水少了,馒头就会变成特别确,口感不好。不知道,母亲是经过多少的实验,才把比例做到最好。

  母亲满手都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我看着,便觉得她的手很脏,很粘,于是每次她和粉的时候,我都跑开,直到我渐渐长大,学校里**劳动,每次擦洗墙角的时候,手上满是灰尘、手指甲里污黑一片,才想起,母亲那沾满面粉的手,原来是那样的干净,圣洁,充满了面粉的特有的香气。

  大约和了十几分钟,面粉和水完全的交融在一起,母亲盖上盖子,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发酵完毕,揭起盖子,呀,那团面粉变得像白玉石一样的色泽油亮,形状像小半个篮球,看上去十分的光滑。

  很快,母亲便开始揉搓面粉的形状。母亲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撒了面粉的白纸上,双手一边压一边前后的搓着,揉力有度,不一会儿,就搓成长方形的条状,用明晃晃的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到笼子里开始蒸煮。

  那红黄相间的火焰,蒸出了香喷喷的馒头。打开盖子,一股高粱独有的香气扑鼻而来,还未能母亲将馒头拿出,我就伸出小手快速的抢了一个。冬天里,若是抢了一个热乎乎的馒头在手上,烫得手指通红,馒头在手里来回跳动,就暖了冷冰冰的小手;掰开,里面是一个个飘出香气的小孔,飘到鼻子旁,就暖了鼻息;急不可待将馒头一片片含在嘴里,满口的香,满口的酥软,暖了我的心房。

  馒头,将小时候饥饿的岁月,飘满了意志温饱的香气。

  母亲的味道经典散文 5

  斜风细雨伴春归,立春之后的日子,变得温柔妩媚了许多;没有了冰雪的禁锢,山川河流在春潮中开始萌动,柳芽吐绿,春江水暖,故乡渐渐有了“年味”。

  风尘仆仆的游子,一个个从远方归来,村头等待的老娘,眺望的眼神变成欣喜的泪花,很久没有见到父母的娃娃,紧紧拉住从远方归来的亲人的手,久久不放,生怕一松手,爸爸妈妈又会走掉,“年味”在老家的院落里,随炊烟飘荡。

  有人说,年味是从第一场飘雪之后,母亲问寒问暖的那声问候开始的;也有人说,年味是从迈开回家的脚步开始的;还有人说,年味,是从故乡的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中,飘出的香味开始的

  北雁南归,年味装在鼓鼓的行囊中,当春天的第一缕春风,从城市的发髻间掠过,思念里便开始萌生了浓浓的年味,在亲人的相互问候里,在拥挤的人群中,在回家的匆匆步履下,年味开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挥之不去,年味掺杂在淡淡的乡愁里,一点一滴在弥漫。

  我记忆中的年味是在母亲的忙碌中开始的,当故乡的小巷里,传来爆米花老头嘶哑的吆喝声,还有伴随那吆喝声,爆开的香喷喷的玉米花,故乡便开始有了年味,这时候,母亲会让我端上一瓢玉米,一瓢大米,爆上两斗米花,如果不受潮的情况下,一直吃到过年,都是香喷喷的

  在故乡的年味里,能让我感到过年脚步越来越近的,就是母亲的忙碌了,早早地从地窖里,扒出储存一个冬天的地瓜,**,然后熬制地瓜糖,待地瓜糖熬好,加入大米花,炒熟的花生米,冷却后,切成方块,香酥甜脆,地瓜糖是春节拜年,孩子们的最爱了,母亲熬制的地瓜糖,不苦,火候正好,是邻里小朋友们的最爱。

  我的家乡在苏北鲁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虽然远离城市,但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村庄的东边蜿蜒流过,涛涛不息的古运河水,给了故乡青山绿水和苏北鱼米之乡的美誉,有人说,上苍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现代化舒适的生活,也给了我们污染和繁荣带来的灾难,而这方贫瘠的土地,却因为远离市区,才有了故乡今日“渔舟莲歌”,“梦里水乡”的盛景;年味的浓与淡,与母亲赶集的频率有关系,靠家乡近一点的集市有两个,一个是如今的乡镇有七里地,另一个是过运河后,不远的里圩子,大约4里地;一早,母亲总是早早做完饭,挎上篮子,步行去集市赶集,那时,能跟上母亲去赶集,是我的一个愿望;尽管步行要走很远,但是,由于要坐船,母亲怕是危险,一般是不会带我去的,其实,即使在家,母亲总会从集市上给我买来好吃的,但是,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热热闹闹的大市场,还有琳琅满目的美食,对我的**还是不小,每次母亲去赶集,总是要和我斗智斗勇,实在摆脱不掉,才带上我,小时候的我,母亲赶集归来,曾是我一天中最为美好的期待春联,鞭炮,花生,瓜子还有一些过年的年货,母亲赶年集,买年货,我就觉得,年味越来越浓了。

  过年了,肯定要磨上一锅豆腐,在我小时候的乡村,豆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头晚母亲便泡好豆子,第二天一早,就在磨上推,然后在锅里煮,最后用石膏点,做豆腐的过程中,母亲总会给我盛上一晚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那是母亲特意为我留下的。由于父亲在煤矿上班,家里条件要比一般的农村家庭,好了许多,家里每年养一头猪,别人都卖钱,我们家肯定要杀掉,除了部分的送人,卖掉,剩下的猪头下水,肯定是过年的美味,母亲会用两天的时间,把这些处理的干干净净,然后煮上一锅的肉,围着大锅,馋猫们肯定要先饱餐一顿了。

  炸丸子是我们鲁南人家必备的美食,一是因为,丸子的确好吃,另外也有团团圆圆的象征,母亲做的萝卜肉丸子,是最拿手的,一个个肉丸从母亲的手指间挤出,滑进油锅里,几经翻滚,酥黄娇嫩,香脆可口,吃可以,但是,母亲炸丸子的时候,是不允许我们乱说话的,据说这是对灶王爷的尊重。母亲在小年这一天,会在灶台前点上香,我问娘为何在灶台前点香磕头?年说,这是灶王爷要上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回报去了,让他说点人间的好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然后大年初一,我们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一辈子勤劳善良的母亲,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贫穷饥饿的滋味,此刻也只能把美好的心愿,寄托给灶王爷了。

  年味在母亲的操劳下,越来越浓,而我,也在母亲的呵护下,渐渐长大,当年少的我带着母亲的嘱托,独自一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求学路时,每到年末,那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在我的身边,有时飘进我的梦里,城市的喧嚣和浮华,抹不掉我心中对年味的期盼,回家,成为千千万万和我一样,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每年不变的主题,无论多忙,旅途多远,都要准时回家,故乡的年味,已经化为思乡的情愫,于是在母亲的殷殷期盼下,我体味着一年又一年,故乡的年味,回家过年,这份回归,成为我的一份依恋。

  母亲河水,年复一年地流淌,而母亲却一天天的老去,不知道何时开始,日渐衰老的母亲,已经不能再亲自为我烹制美食了,但是,那份守候和期盼,已经成为年味的一部分,于是,常常把年老体衰的父母,接到城里过年,虽然没有故乡浓浓的年味,但是,陪在母亲的身边,这份静静的守候,已是我最大的满足。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母亲的身体日渐赢弱,终于在三年前,过完春节后的初八,离开了我,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也跟随我来到城里,故乡的家便成了一个破败萧条的院落,没有母亲的家,是那样的寂寥和荒凉,除了母亲的坟茔,回家过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没有娘亲的家,已经不再是个家,没有娘亲的年,那还有年的味道?

  又是新春佳节,年味正浓,而我,时常遥望故乡,怀念陪伴娘亲走过的每一个春节,没有了回家的渴望,没有了娘亲的期盼,回家成为一种奢望,祭扫娘亲的坟冢成为我回家的唯一理由。

  远方飘来袅袅炊烟,爆竹声声,年味正浓,此刻,我才深深体会到,“年味”,其实就是母亲的味道。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4)

——年是母亲的味道情感散文合集1篇

  年是母亲的味道情感散文 1

  腊月的一天,我到火车站接一个从南方回来过年的朋友,看到一个身材佝偻的母亲,怀里搂抱着一个漆黑的鼎罐,在火车站接到儿子后,把鼎罐里还发热的食物,当场倒出来给儿子吃。乡村黑鼎罐里,是母亲炖的蘑菇土鸡汤。

  朋友看到这一幕,眼圈红了,他说:“我回来,不就是想吃一口妈妈做的家常菜吗?”

  电视里还看到过一个画面,春节来临前,雪花漫天,皱纹密布的母亲,正匍匐着用石磨碾着水泡糯米,乳白的汁从磨眼里流出来,在外打工的儿子,下了火车,再坐摩托车回家,在家门前望见白发的母亲,叫出了声:“妈,我回来了!”晚上,母亲做了好大一桌家常菜,全家人在炉火熊熊雪花飘飘中团圆了。这些团圆的家常饭菜,凝聚着一代一代人的亲情,食物也慰藉着亲情,绵延了一代一代人回家的路。

  我表妹小雅那年腊月还在苏州求学,有天半夜,她在梦中磨牙,是想吃母亲做的家常菜了,母亲做的麻婆豆腐、泡椒鱼、鱼香茄饼、南瓜汤……是小雅在江南梦中飘香的食物。一大早,小雅就给母亲打去电话:“妈,我嘴馋了,想吃你做的麻婆豆腐……”小雅那天给母亲打了电话以后,母亲急了:“乖女儿,又没有飞机,不能空运啊……”中午,母亲还是忍不住,用石磨制作的豆腐,在蜂窝煤炉子上做出了麻婆豆腐、鱼香茄饼,母亲把菜端到电话机前,给女儿打去电话,女儿啊,你看,妈妈为你做了。小雅在电话那边,哽咽泪流。

  前年,小雅的母亲患病去世,母亲再也不能为女儿做家常菜了。妈**忌日也是在腊月,去年腊月,小雅特地从南方回来,去市场买了食材,为母亲做了几样家常菜,端到了母亲的墓地前,一头跪下:“妈,女儿给你端菜来了……”小雅在南方工作那年,母亲去了那儿,把自己多年来做的几样家常菜,都悉心传授给了女儿,母亲叮嘱说,女儿啊,无论你事业做得多好,今后成了家,也还是要回家给丈夫、孩子做饭吃。后来,小雅就是凭母亲教的一手四川家常菜,把一个优秀男子的胃给拴住了,并征服了他的心。小雅说,今年春节,她要在广东,做上一桌母亲教会的家常菜,享受那种久别的过年味道。

  在乡下,一坛泡菜,泡出的也是人生百味。我奶奶在一九**年做的一坛泡菜,一家人居然吃了三十九年,经年累月的老盐水,历久弥香,这是一个家族的味道,多少年的春节团聚里,奶奶就用一坛子泡菜为作料,把那些年清贫艰辛的节日烹调得有滋有味。我母亲在****年做的一坛泡菜,十八年前带进了城,春节时我们回家,母亲也是用坛子里的泡菜为作料,做上几个拿手的家常菜,吃得身上和心头都暖融融的。而今,七十岁的母亲,还蹒跚着脚步,去市场上买回萝卜、辣椒、豇豆、姜蒜放在泡菜坛子里。这个摆在厨房里憨态十足的老泡菜陶瓷坛子,成为一家人心上的宝。

  藕圆子,也是我在乡下喜欢吃的`一种春节家常菜。在冬天,池塘里的藕成熟了,一些乡下人脱掉鞋袜,站到冰冷刺骨的水中挖藕,他们冷得牙齿打战,嘴唇乌青。那些乐观的乡下人,一大早,咿咿呀呀把刚出土的藕挑到城里去卖,眉毛上挂满了霜。他们用手工把藕磨成碎泥,在柴火灶上清蒸、油炸出的藕圆子,而今还是我梦中咂嘴的食物。

  春节里的家常菜,是洗尽铅华阅尽繁华后,还记得的亲人们的气息,是母亲把对儿女们的疼爱,深深地植入他们的体内、灵魂中,成为唤醒打开千门万户的密码,成为连接万家灯火的暗语,充满了生活的禅意。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5)

——幸福的味道的经典抒情散文(精选1篇)

  幸福的味道的经典抒情散文 1

  婴儿的时候,幸福的味道是妈**浓郁的奶香,那乳香的味道总能让我轻易捕捉到母亲的乳首,枕着母亲柔软的臂弯,吃饱喝足叼着乳首甜甜入睡,那幸福的味道,犹如盛夏雨后的空气里的花香,越来越浓。

  孩童的时候,幸福的味道就是和家人在寒冷漫长的冬日夜晚,围坐在取暖的火盆旁,每天晚上火盆都能飘出各种食物的香气,有时候是碳火烧土豆,红薯,那种碳火烧制的香味绕梁三日,垂涎三尺,望着碳火中冒出的热气,呼吸着房间里渐渐浓厚的气味。当碳火不再有热气缭绕了,我知道它已经烤熟了,望着母亲用棍子在火堆里把食物巴拉出来,小心拍打,把上面的烟灰去掉,那会食物烤制的特有香气刺激我的味觉,在母亲小心的喂食中,狼吞虎咽。第二天火盆里又放进了东北特产“粘豆包”,埋在碳火中,考的软软的,带着嘎噶食物的香味,吸引着我瞪着小眼睛,围坐在那等待豆包的出炉而忘记了淘气和顽皮。有的时候火盆里埋上玉米粒和黄豆粒,母亲让我坐远点,怕玉米粒和黄豆粒在碳火高温烘制下突然爆裂蹦出给我带来的烫伤,我就隔着安全距离,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盆看,突然怕地一声,吓得我一哆嗦,火盆里有烟灰弹起,一朵天然烤制的白花带着烤制的特有糊香落到我的眼前,当时枯燥的季节玉米花便是最好的装饰,特别大,特别完整的玉米花我从来都不舍的吃掉,而是当做珍宝一样欣赏和爱护。我紧随其后,伸手抓住雪白的花朵,欢笑着,追逐着,蹦跳着,捡食着,随着砰砰声不断,一朵朵玉米花从天而降,我忙的不亦乐乎,如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欢笑着,尖叫着,银铃般的声音响彻冬日寂静漫长的夜晚,一屋子的安静瞬间被我的声音打乱,父母宠爱地看着我,欣慰,幸福。有时也有幸运的时候,父亲能捕捉到一两只家雀,带毛埋在碳火里,当通红的碳火淹没家雀,那种烧焦羽毛的味道,便弥漫正个房间,焦糊的香味顺着鼻子咽喉直达胃底,不忍呼气,怕那种肉香随着呼出的气体消失殆尽,贪娈地呼吸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火盆,焦急地等待美味出炉。终于母亲拿起了木棍把碳火扒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被母亲小心夹起,放在炕沿上,我便紧随其后,趴在那使劲闻着家雀的肉香,恨不得一口吞在肚子里,母亲精心地为我摘食,我就大口的吞食,顾不得热,直接入喉,有时候会把我烫得突然蹿起来,转圈蹦着,嘶哈着,父母大声笑着,震得房梁都在颤动,这一抹温情在苍白的冬日生活里蔓延疯长,在火盆的烤制香气中完美诠释着幸福的味道!

  孩童的时候,幸福的味道,是母亲在傍晚袅袅的炊烟里,在我疯跑一天黑了还不知道回家的呼唤中响彻,母亲用她浑厚的优美女中音,呼唤着我归家,我便一路追随着母亲的呼唤,犹如一只小山羊,蹦跳着,一路尾随母亲呼唤我的回音安全归家,一头扎进屋子,奔到饭桌前,急切地伸出小脏手去拿桌子上金黄的玉米饼子,母亲眼疾手快拍打在我已经抓到玉米饼子的脏手上,嘴里嗔怪着,小馋猫,这么脏,洗手去!望着金黄的玉米饼子上脏乎乎的两个爪子印,我调皮地伸伸舌头,抽吸着流在嘴边的两行大鼻涕,无奈地去清洗,有时太着急手放进水里就拿出来,黑泥汤就顺着手指淌下来,这时母亲就温柔地替我清洗,我就站在那安静享受母亲的疼爱,幸福的味道在傍晚的余晖中,在饭菜的诱人香气中,在母亲的亲切注视下弥漫,让我心满意足,流连往返,终生不忘。

  少年的时候,幸福的味道是我天黑放学母亲怕我晚归害怕接我的那抹身影和气息,每当我放学迟了,母亲总会出现在我归家的必经之路上,不管离我还有多远,我都能清晰捕捉到母亲身上那独有的气味,尽管看不到母亲的.身影,那抹熟悉的味道就会另我不安的心瞬间平静,当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欢快地扑到母亲身上,那一刻那么的满足,感觉爱真就会这么一生一世陪伴我左右,直到永远。

  长大**后,当我成为**的年龄时,母亲犹如自己一块珍宝被别人抢走一般把我嫁了出去,那种珍爱的至宝被别人霸占和抢夺的无奈让母亲心不甘’情不愿把我拱手送人,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一步三回头离母亲而去,留下母亲风中凌乱的身影,幸福的味道里又多了母亲的牵挂和惦记。

  成为人母以后,望着襁褓中的儿子,忽然就懂得了作为母亲养育孩子那深深的疼爱和不容易,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付出和奉献。时间就突然搁浅了,一生的爱,一生的守候,一生幸福的味道陪着我走过春的明艳,夏的热烈,秋的繁华,冬的完美。母亲这一生呕心沥血的陪伴在我心里珍藏,伴我一生,悲喜无忧,安然,静谧,谁可相忘,谁可相知,这一世的不曾忘记,在日积月累的时光里,演变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种感情升华,演变成这一世的生活琐碎,幸福的味道就停驻在阳光里,回转,飘曳,永不散去。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6)

——村子的味道经典散文实用1份

  村子的味道经典散文 1

  在村里的时候,有很长时间我们家没有院墙,只用玉米秸围起来一道篱笆,无论春秋冬夏,站在院子里可以和任何一个经过的人聊上一会儿,最次也要打一声招呼,篱笆一点也不妨碍人们沟通,倒是这样一种自然的交流,让人们的感情比较地亲切一些。

  后来,我们家有了砖砌的院墙,这种院墙看上去比篱笆好看,但也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家的大门白天总是敞开的,因为我们家是孩子们的乐园,儿子每天都会为我招来一大群的孩子,他们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睡,邻居们每天不断。妻子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她刚到城里的时候,很不习惯,她恨我,为什么要搬家,说要快疯了。

  村子的味道是特殊的,没有离开过它,或者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是永远也不了解的。

  在城里住过,在乡下住过的人,也许才更懂得比较和鉴别,才更体会留恋是什么概念。村子的街道是弯弯的,看上去很不规则,村子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用砖和土混合在一起的路,他们的脚踩上去很实在,很稳当;没有别的下水道,只有道旁的`小沟,供雨天使用。也不像城市的街道,到处积聚着烟雾,空气中是呛人的味道。村子的路上还有野草的味道和庄稼的味道。偶尔也有牲畜们的粪便落在村子的街道上,味道也比较的温暖,比较的亲切些。

  在村子里的时候,晚上睡觉常常忘记关掉大门,早上起来才发觉门依旧敞开着。我有一个大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他会一个人绕着村子走上一周,然后去串门。主人还没有起床,他就进到了里屋,主人在被子里躺着,他在地上坐着,一人点一棵烟,烟就在屋子弥漫**,有时女主人会骂几句,但是谁也不往心里去。这就是村子里的味道,它看上去很古老,却淳朴得让谁也不去防备谁。

  搬入县城以后,很多村子的人都羡慕我,因为我也是城里人了。可是我的内心,怎么也改不掉村里人老坦儿的习气,如果让我选择今后的生活,我还会说,让我到乡下去吧。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7)

——母亲的老屋-经典散文优选【1】份

  母亲的老屋-经典散文 1

  石头房子,大名叫:妈妈房。也就是说厂里的已婚职工,有小孩的,才有资格申请这房子,单身的同志请自觉靠边站。房子户型很小,每层六户套一,一户单间。每户不足30平,只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整栋楼都没有卫生间。只在四栋楼的中点,也就是到每栋楼距离都相当的一个位置上,有唯一的一座公共卫生间,男厕16个蹲位,女厕8个蹲位。每天早晚的上下班、上下学高峰,可以想象公厕内外是多么热闹的.一派场景。可是,不论是正提着裤子出来的,还是提着裤子准备进去的,见面都是先问候一声:吃了没??

  石头房子已经50岁了,可住在房子里的人,有小奶娃也有花甲老人,有刚搬来的新邻居,也有从建房就一直住到现在的老住户。我们家是九十年代初期搬来的,也算是老住户了。我们这种独生子女户呢,大人住里间,小孩住外间倒还凑合。什么客厅、饭厅之类的,那个年代也就没讲究了。但是很多比我们早搬来的老住户,也就是比我妈妈更早进厂的老职工,都是两三个子女的家庭。那屋里挤得,和罐头没两样,除了上下铺的架子床,就没下脚的地儿。最可气的是,厂里为了保证生产,电量不够时,就**家属区。吃饭的、冲凉的、看电视的,说黑就黑,真黑呀……大热的天,没电怎么过啊,家里跟蒸笼似的。一楼的人都到走廊集合,闲聊的,下棋的,打牌的……各种消磨时间。那个时候我们那一层的小孩子,我是最小的,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都比我大好几岁。也就是那个时候,跟着哥哥姐姐们学会了下象棋,下围棋,玩扑克,玩口琴……可惜学艺不精,就现在回家和老爷子杀几盘,也是输的倾家荡产啊,就悔棋我也没赢过,这什么智商啊!!!

  整个家属区共有二、三十栋房子,没有围墙,没有保安,但是没有入室抢劫,也没有小偷小摸。那个时候厂里是三班制,午夜12点还有上下班的职工。从厂区到家属区,走起来极有安全感。可是厂里改制后,拍卖给了私人。很多老职工搬走了,家属区也来了很多租住户,楼上楼下的就常有小偷光顾了。尤其是过年时节,家家户户做的香肠**,晾晒在屋外的,失踪的特别快。

  后来,后来的后来我们这帮小P孩长大了,上班的,结婚的,上学的,陆陆续续的走出了老房子。搬来的新邻居里,有一户很特别的。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8)

——茶的味道经典散文合集1篇

  茶的味道经典散文 1

  对于喝茶我一直是不太在意的,小时候跑累了田埂,回到家里灶台上那一壶凉透的茶便觉得是天底下最好喝的;街上偶遇老友,就在小镇的茶馆歇脚,泡上壶几块钱的红茶,一把开水瓶侍候着叙旧聊天,茶还是那般的清醇和憨厚;去兄长家串门,哥必定会重新烧水沏茶,简单的茶具,沉默的亲情便从这茶香中浓郁得洋溢出来了。而我是不敢赴约品茶赏茗的,凭自己的口感,怕活生生把上好的茶叶给糟蹋了。

  了解到一些茶的知识还是在浙江长兴的一次游历,在顾渚的山涧,巧遇茶圣陆羽从绿山青翠中采茶归来,相礼之后便受邀去草堂用茶,宾主分坐,陆茶圣就用山泉泡**上好的紫芛,一片片茶叶散发着《茶经》独有的经典:“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泡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让我从此明白,喝茶不仅仅有着解渴消忧的功效,喝下去的更有着人生阅历的深刻。

  我最喜欢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慢慢独酌,茶叶随心情而定,或祁门红茶,或西湖龙井;或云南普洱,或安吉白茶;或金骏眉,或铁观音。在傍晚的'夜色朦胧中,在周末的轻松放牧里,躲进书房,将繁华和喧嚣关在门外,捧起大家们的书读上几页,或者对着一件事情久久地发呆,小小茶桌上沸腾的一壶茶泡开了我的思绪也泡开着我的生活,我可以沉醉于小时候父亲每天在厨房里给我们烧着早饭自己喝着茶水气的氲氤;沉醉于现在父母都过世后长兄如父见面时泡出的茶水倍加的温暖,沉醉于遥远的和身边的朋友茶水相酌间淡淡的芬芳,甚至沉醉于粗茶淡饭般的词汇对于每个生命提示的善意……,我呷了一口茶,满口都是人生起起伏伏后心平气和的味道。


母亲的味道的经典散文优选【1】篇(扩展9)

——阳光的味道经典散文合集1篇

  阳光的味道经典散文 1

  在田野晨跑

  小鸟在高高的四线格上

  叽喳着民歌童谣

  机器轰鸣着

  翻涌的金黄

  季节收获着灿灿的`笑

  空气弥漫着阳光的味道

  炊烟袅袅

  传递牵挂的信号

  牧归的老牛

  驮着跳跃的童谣

  村头路口闪着银光的白发

  翘首岁月的广角

  招手远眺的视线

  讲述沧桑与轮回的奇妙

  牛背上的短笛

  隐约传来阳光的味道

  母亲河边

  雾霭笼罩着星星的浴袍

  一弯切割冷暖的镰刀

  摇曳在光阴的树梢

  白桦林沙沙耳语

  怀念逝去的美好

  黛如剪影的小山

  把过去与未来环抱

  流淌的血液

  沁润着阳光的味道

  在时光的一隅

  让阳光

  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于无色画布一角

  用母亲河的水

  将回忆浸泡

  天的蓝色满杯

  地的金黄满怀

  迎着阳光举杯

  把乡愁细细咀嚼

  回味里

  满是阳光的味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