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一名21个月的孩子在睡觉前只要父母离去,他就大发脾气,哭闹不休,以致父母不得不陪伴他1-2个小时,直到他熟睡后才离去。后来父母采用了一种方法,父母像往常一样照旧将他放在床上,但是告诉儿童他们不再陪伴他睡觉了,然后离去,不再进屋。第1天,孩子哭闹的时间长达50分钟之久;第2天,孩子哭闹的时间就缩短到15分钟以下;第10天晚上,该儿童的哭闹行为完全消失了。
案例2:一个5岁的女孩喜欢很多漂亮的芭比娃娃,于是父母给她买了许多芭比娃娃,但是买了芭比娃娃以后她就不爱惜了,她喜欢将娃娃随处乱丢,家里的客厅全是她的玩具。她的妈妈警告她说:“如果你再乱丢娃娃,你就去那间房间待5分钟。”第一次她没有相信,后来实施这个方法以后,小女孩再也不乱扔娃娃了.
问题:案例中的父母分别采用的是行为治疗法中的哪一种方法? 并论述这两种方法的实施过程及其区别。
【正确答案】:(1)案例 1 中采用的是消退法,指的是撤销促使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其实施过程是首先确定要纠正的不良行为,然后撤销这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案例中告知孩子不再陪他睡觉,纠正睡觉前需要父母陪伴的不良行为。然后将父母的陪伴这一强化去除,孩子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就减少了哭闹发脾气的行为。
(2)案例 2 中采用的是暂时隔离法,指的是将阳性刺激物暂时隔离,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其实施过程是先警告,若没有改变则进行暂时隔离。案例中父母为了纠正小女孩乱扔娃娃的行为,先做出警告,后因小女孩没有做出的应对方式,通过将小女孩暂时与娃娃进行隔离,纠正了小女孩乱扔娃娃的行为。
(3)两者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运用消退法进行心理治疗时,撤除的强化物是那些对不合适行为具有特别维持作用的强化物,比如案例 1 中的父母的陪伴,而暂时隔离法则是将治疗时儿童身边的大部分强化物都暂时撤离,案例 2中的小女孩是被单独隔离在一个房间,撤离了身边所有的娃娃等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