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登高》教学设计,结合本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通过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
阅读《登高》教学设计,结合本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通过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1)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2)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环节一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环节二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环节三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四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环节五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
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环节六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2)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问题:
(1)概括本节课六个环节的教学步骤。
(2)本节课运用了多种阅读教学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有何原则要求?
(3)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智能。结合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智能的开发?
【正确答案】:(1)
①对联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背诵已学诗歌,温故知新。
②鉴赏诗歌各联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③设计每联画面,配上解说词。
④深化鉴赏颔联,学以致用。
⑤比较阅读,赏析《登高》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
⑥作诗总结,布置作业。
(2)
第一,选择阅读教学方法的思路要开阔;
第二,要清楚认识每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要综合考虑选择教学方法的五项依据,并按照一定的运动层次或逻辑顺序将所选的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第四,优化组合的方式要灵活。
(3)
①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车身的任务,也是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②本节课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杜甫诗歌导入新课,课中请全体学生齐背《登高》以及《天净沙秋思》,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3分)
③本节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通过景物所传达的情感;构思画面、配解说词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化鉴赏和比较阅读环节中教师在乱导常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中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立性。(3分)
④本节课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鉴赏诗歌、体会意境环节,教师引导是学生齐读颔联后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意境;在构思画面中,配解说词环节学生给每一联设计一幅画面。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3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