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下面杂文的写作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期末考试,令l00多名学生深感意外的是:《美国文学》的试卷是全英文的,甚至给出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原文片段,要求学生翻译成中文并分析鉴赏,在以往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考试中,多是中文命题,作家作品片段一般也用中文翻译过来。这让一些英语不太好的学生叫苦不迭。中文系的考生拿到的是英文卷,这首先是让不少论者大呼惊奇,断论这种创新对英文不好者有失公允。事实呢?一者,这完全是一场“各显神通”的开卷考试,且不说有电脑、有网络,参考下各界译文不过鼠标点点的“举手之劳”,就算带着词典去逐字逐句研究,也未必是多大的难事。二者,本身考的就是《美国文学),就像该院院长所言,这样的考试,只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学生在‘天然质朴’的文字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既然要研究“美国文学”,在“二手货”的译文上精牌细琴,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
以此观之,中文系的英文卷,不过就是合规合矩的一场考试。就像驾照新规后超低的合格率,不过是纠偏后的小小“不适”而已,不能以今日的抱怨或情绪,反证事实本身的理性。考外国文学,看点外文,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里谈得上什么创新呢?问题是,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所谓“资讯爆炸”,搜索引季林立、海量信息便捷可引,而我们对“第一手资料”已经丧失了起妈的敏感与热忱。我们之所以对中文系的英文卷倍感惊讶、甚至衍生出诸多激愤的情绪,无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实证主义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而去,“中文里的外国文学”已成为我们惯于接受的常态;二是教育创新殊为不易,别说内容或制度上的革故鼎新、就是形式上的稍稍归位,也会遭遇莫名的反对。在这样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教改氛围之中,高校的创见,或者教育者的奇思妙想,还会有生根发芽的可能吗?
【正确答案】:就事论理法,(3分)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在大众中的逆反进行分析,(3分)深入到在资讯爆炸的社会进行教育改革,把常识颠倒过来,(2分)何其之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