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仪媒体的角度,如何理解我国古代所说的“心丧”和“无体之礼”?
从礼仪媒体的角度,如何理解我国古代所说的“心丧”和“无体之礼”?
【正确答案】:“心丧”见诸《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原文意思是:对于老师,不要生硬指责,不要隐瞒。要在他身边周到服务,直到他去世,虽然不穿孝服,但心中要哀痛地守丧三年。实际上,心丧作为一种礼仪,不仅用于弟子对于师长,也用于朋友对于至友,下吏对于官长。《辞源》将“心丧"解释为:“旧时师死,弟子守丧,不穿孝服,只在心中悼念。"有人于是产生一种误解:既然“不穿孝服,只在心中悼念",那么心丧这种丧礼就不存在礼仪媒体了。其实,穿丧服只是丧礼媒体的类型之一不穿丧服并不等于就没有采用其它的丧礼媒体。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就说得很清楚:“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这就告诉我们,心丧这种丧礼,虽然使用孝服这种物体礼仪媒体,但却使用了“戚容"(即悲戚的面容)这种人体态势礼仪媒体。“无体之礼"见诸《礼记·孔子闲居》。有一次,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三无"。孔子说:“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意思是说: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仪式的礼节、没有服制的丧事,这三个方面就叫“三无"。那么,这里的“无体之礼”是否又是说存在不具有礼仪媒体的礼仪呢?显然也不是的。根据就在《礼记·孔子函居》之中。孔子接着上面的话之后,又反复提到“无体之礼":“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体之礼,施及四海”。这就表明,“无体之礼",只是不采用某种仪式媒体罢了,但这并不妨碍它运用其它类型的礼仪媒体:“威仪迟迟",指的就是从容不迫的气势;“威仪翼翼",指的就是恭敬的态度;“上下和同”,指的就是上下和塍同心的情状;“日就月将”,指的就是日益兴旺发达的事态;“施及四海”,指的就是遍及天下。这哪里是没有礼仪媒体呢?分明是使用了除仪式媒体之外的更加广泛而且更具效力的众多媒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