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引导教育工作者积极归因的方式。
试述引导教育工作者积极归因的方式。
【正确答案】:归因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归因引导是使人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人们寻找正确的、真实的原因。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动机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而真实的原因有时会挫伤人的积极性、进取心和奋斗精神。由此可见,在归因引导中教育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使教育工作者形成积极的、有利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他们分析真实的原因。
(1)努力归因
努力归因是将任务成败进行“努力”方面的归因,是归因引导的最一般原则。努力归因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在取得成绩或进步时,觉得这主要是自己不懈努力的结果,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失败时,认识到这是自己不够努力所造成的。
因此,引导努力归因的目的在于,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影响任务完成与否及完成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其他诸如运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这有助于增强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控制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教书育人所肩负的责任,并且可以避免由能力归因带来的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或者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2)可控归因
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都应该引导教育工作者进行可控归因而不是不可控归因。也就是说,成功时引导教育工作者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工作准备充分”“我很努力”“我对学生认真负责”等,而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我运气好”“任务太简单”等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从而增强自信,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而失败时则告诉自己这是因为“努力不够”“工作方法不恰当”“准备不够充分”等,而不是“我不够聪明”“任务太难完成了”,从而避免打击自信,并且对下次行为的结果形成乐观的预期。
教育管理者要注意的是,当教育工作者遇到失败时,引导其进行可控归因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某种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就会产生挫败感,感到悲观失望,失去信心和动力,不愿意再付出努力,而这非常不利于工作动机的维持和激发。
(3)形成分化的归因模式
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是归因引导中的一般原则,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都是适宜的。恰当地进行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的引导是教育管理中的一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引导教育工作者对失败和成功形成分化的归因模式,即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式归因。成功时引导教育工作者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而失败时进行外部的、可变的归因。这样,成功时能让他们肯定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失败时则维护自尊,不至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而放弃努力。因此,引导教育工作者对于成败形成分化的归因方式,可以保持工作积极性,避免挫折打击。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通过归因引导使教育工作者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正确”的归因。要探讨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是“适宜”的,即适宜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适宜于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寻找教育工作者成败行为的“真实”原因。教育管理中所引导的归因不一定是最正确、真实的原因,但是它是最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