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老子》的“无为而治”论及其对统治者“有为”的批判。
【正确答案】:《老子》认为,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即古代之风箱)乎?虚而不生,动而愈出。”就是说,天地毫无偏私,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不偏私,任凭人民自由发展。这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当时,《老子》作者看到“礼坏乐崩”的趋势难以挽回,所以反对礼治;同时又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而也反对“法治”,肯定“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无为而治。什么叫无为呢?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贪功冒进,成功之后也不居功自傲。简单地说,就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即没有私欲的作为。若统治者实行无为,天下自然太平无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主张,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过多地翻动它,即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听其自然,国家就能治理好。所以,《老子》要求执政宽宏些,不要严苛:“其政闷闷(宽大),其民淳淳。其政察察(严密、苛酷),其民缺缺(不满意,抱怨)。”《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它极力反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这种反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老子》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贪婪腐败深为不满,并加以猛烈抨击。二是反对苛征暴敛。《老子》反以统治者“有之以为利”,用苛征暴敛去剥削人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里,《老子》明确地把人民的饥饿贫困,轻生冒死,归咎于统治者繁重的赋税,归咎于统治者过分地追求享乐。三是反对战争。《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之物,它荒芜土地,破坏生产,有道的人应远离战争。凡是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就不应依靠武力去征服天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指报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作者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是正确的;但不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一律视之为“不祥之物”,则是错误的。四是不尚贤。《老子》作者看到春秋时期推行的尚贤政治,对贵族统治带来很大的危险,因而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显然《老子》的不尚贤主张,客观上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发展。总的来看,《老子》所宣扬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在于以消解矛盾的方法避免斗争,使统治阶级对人民做出某些让步,减轻_些剥削和压迫,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维持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