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分析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
试举例分析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答: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一生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该理论也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不容忽视,个体在不同阶段里面临的危机矛盾及核心发展任务也是不同的。
(1)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在这一阶段,婴儿通过生理需要的满足来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例如当孩子因为饥饿而哭闹时,父母及时地出现,就会让婴儿感到安全,这有利于他们信任感的建立。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2)儿童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心理冲突。此阶段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一方面父母必须要控制儿童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例如训练儿童在洗手间大小便、按时吃饭、不浪费粮食等,并培养儿童对与之相反的行为习惯感到羞耻;另一方面儿童本身的自主感不断发展,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例如随心所欲随地大小便、挑食等。
(3)学龄初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将有助于其主动性的发展,也为其将来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幼儿则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以及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将来很可能生活在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儿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对比,例如跟同学比谁的答题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谁更受老师喜欢等。在这种对比中,获胜的一方就会体验到成功和满足,从而获得勤奋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即自信心;反之,失败的一方则会产生自卑感,长期的失败体验还会导致他们自我否定、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此阶段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个体进入成人期的短暂准备阶段。个体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建立自我同一性:①努力改变和提升现实的自我,使之逐步趋近理想自我;②修正、改变理想自我,使之符合并能悦纳现实自我。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忠诚”这一积极心理品质逐渐形成。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个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由于衰老过程,人的体力、心率及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个体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此阶段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期。P107-1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