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同盟国也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发表,经过内阁慎重研究之后,日本首相宣布:日本政府愿意考虑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但是,声明中的“愿意考虑”是用mokusatsu一词来表示的。而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两种含义:一是解释为“考虑”(to consider);-是解释为“注意”(to take notice of)。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和首相的意思是明确的,然而在编码时选用了一个有歧义的词,埋下了可能导致误解的祸根。果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同盟国也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发表,经过内阁慎重研究之后,日本首相宣布:日本政府愿意考虑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但是,声明中的“愿意考虑”是用mokusatsu一词来表示的。而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两种含义:一是解释为“考虑”(to consider);-是解释为“注意”(to take notice of)。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和首相的意思是明确的,然而在编码时选用了一个有歧义的词,埋下了可能导致误解的祸根。果不其然,日本对外广播通讯社的译员选取了第二种含义。“愿意注意”和“愿意考虑”的语意轻重和意向是不相同的,“愿意考虑”表示认同和接受,而“愿意注意”则纯属敷衍搪塞的外交辞令。西方各国因此断定日本拒绝投降,十分恼火,结果,美国的原子弹便投向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提示:编码就是将信息编为符号的行为和过程,在以公共关系口才为媒介的口语交际中,就是说话人选择一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解码就是从符号中读出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在以公共关系口才为媒介的言语交际中,就是听话人从声音中理解或解读说话人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信息或义)的行为和过程。
要求:针对上述材料,请结合提示就信息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加以分析和评述。
【正确答案】:答:在这个事例中,说话方(日本政府)想要传达的信息本来应该是:日本政府愿意考虑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信息A),可是在两个关键点上出现了致命的编码错误:首先是声明中的“愿意考虑”选用了一个有歧义的词“mokusatsu”;其次是日本对外广播通讯社的译员在两个解释中又偏偏选择了并非日本政府想要传达的信息的解释。于是信息符号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就成了:日本政府愿意注意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信息B)。显然,信息A≠信息B。听话方(西方各国)按照信息符号客观上实际表达的信息对说话方的声明作了解读,以为日本政府只是愿意注意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而已,纯属敷衍搪塞的外交辞令。而这种理解与日本对外广播通讯社在广播日本政府声明时所使用的信息符号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是一致的,即信息B=信息C。其结果是,听话方(西方各国)对说话方(日本政府)想要传达的信息的认知(信息C)与说话方(日本政府)本来想要传达的信息本身之间出现了偏差,即信息A≠信息C。在这种情形下,信息传播当然不成功。P4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