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瓦解的?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正确答案】:苏联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全面改革,引起全国政治局势的强烈动荡。与此相应,苏联的报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经济停滞,政治保守,腐败现象滋生,社会生活缺乏活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正逐渐显露出来。苏联报业也是积弊日深,人们常用“死气沉沉”、“空洞说教”等来描述苏联的报刊。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拉开了改革运动的序幕,先后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与这些要求相适应,戈尔巴乔夫在新闻界极力倡导“公开性”,提出“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的口号,认为“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介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整个报界确实出现过一番活跃的景象。报纸的信息量增加了,报道面拓宽了,批评监督多了,言论禁区少了,版面也活泼多样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这主要表现在:(1)竞相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过去的苏联报刊对社会的阴暗面大都避而不提。“二十七大”以后,新闻界开始突破禁区,矛头直指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揭露了许多官员腐败内幕,公开触及苏联人民闻所未闻的吸毒、卖淫、zou 私等社会问题。一时间,苏联新闻媒体上充满了对社会弊端的揭露,记者笔触所及,无所不包。而且.各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往往竞相攀比,比谁揭露得最多,谁披露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等。(2)大量触及历史和现实的敏感问题。随着改革的展开,苏联报刊不断载文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在1987年以前,这种讨论和批评主要集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和停滞”上。对斯大林时期的历史旧账也有评析。但这种文章大部分采取了全面分析的态度,也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绩。但是1988年之后,报刊上纷纷出现了抨击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文章,有些文章还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否定十月革命。(3)不同观点同时亮相激烈交锋。随着改革的展开,苏联报刊对公众敞开大门,来者不拒,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各种观点彼此碰撞,交锋,汇合成一支杂乱无章的、不和谐的交响曲。不少人对于报刊上刊登的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报道和评述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它们“给我们的历史抹黑”,“说出了敌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一些反对此种观点的论调也大量发表,参与论战,各种观点都坚持己见,彼此交锋。在改革的全部过程中,1988年6月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是个重要的转折。这次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的人道社会主义”的概念,主张对苏联进行“革命性的改造”,这就意味着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报刊纷纷由一般揭露阴暗面,批判历史失误发展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社会各派政治力量,包括民族主义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报纸上亮相:1990年苏共放弃了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实行多党制,这一时期,苏联报业已经从报道方针和内容的变化发展为体制的变化。而1990年出台的新闻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变化。该新闻法有几个重要的规定:A.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B.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C.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新闻法的颁布,使各种反对派报刊获得了合法地位。一些报刊开始放肆攻击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许多出版物脱离原来的创办者,自立门户。1991年8月19日的政变,使得苏联走向了解体,也出现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推向了解体的结局,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随着苏共被停止活动,很快陷入了瓦解。综合考察苏联报业从改革到瓦解的大致过程,可以看出,政治改革同报业改革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政治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陷入一团混乱的话,也必将会带来报刊舆论的混乱,反过来,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错误的改革目标与改革路线使得苏联的政治与报业都陷入了瓦解,二者同归失败。可见,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保证政治改革和报业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