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情满纪念堂》,领会新闻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写一篇评析文章。
情满纪念堂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我行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寒风习习,脸上每一个毛孔都针刺一般,我在寒冷中汇入人的热流。
9点零5分,毛岸青、邵华带着儿子毛新宇来到毛主席坐像前,献上花篮,静默、鞠躬、留影。几乎同时,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也带着孩子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花篮缎带上写着:深切怀念敬爱的爸爸。
在他们献的花篮左侧,是北京
阅读《情满纪念堂》,领会新闻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写一篇评析文章。
情满纪念堂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我行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寒风习习,脸上每一个毛孔都针刺一般,我在寒冷中汇入人的热流。
9点零5分,毛岸青、邵华带着儿子毛新宇来到毛主席坐像前,献上花篮,静默、鞠躬、留影。几乎同时,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也带着孩子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花篮缎带上写着:深切怀念敬爱的爸爸。
在他们献的花篮左侧,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敬献的花篮,鲜红的缎带上写着:敬爱的毛主席千古。在毛主席坐像的最左侧,还有一略小的花篮,缎带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敬献人的名字,我拿起缎带仔细一看,是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李银桥、韩桂馨、徐肖冰……
10点整,毛泽覃烈士和贺子珍妹妹贺怡所生的儿子贺麓成带着妻子来到了毛主席坐像前,这位导弹专家告诉我:“每年我们都要来这里,缅怀主席。”他们默哀、留影。随他们一齐来的还有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献上巨书“雄风”的书法家孙鑫,他说,他是从山东淄博专程赶来的。
在毛主席遗体旁,有二十多位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深深地鞠躬,久久不肯离去。在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位黑皮肤的小男孩,他两眼盯着主席的遗容,像大人一样入神而专注。
突然,身旁传来一声哭泣。转头看去,是一位弯腰弓背的白发老人,他姓黄,从江西来,73岁。他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一捧稻子,说他要向主席报告如今的好日子,他哭了片刻,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去,到了出口又折回头再看上一眼。
主席遗容依然红光满面,覆盖在身上的党旗鲜红鲜红,周围24盆怒放的君子兰飘出阵阵清香,花放得很开,像张大的嘴,要说什么。
在纪念堂出口,一对夫妇带着3个孩子,爸爸正对孩子说话。上前一问,男的是齐齐哈尔市水产公司的张德相,他们全家从齐齐哈尔搬到青岛,昨天路过北京,张德相问妻子想到哪里玩玩,妻子第一句就是“先去看看毛主席”。今年42岁的张德相拍着孩子的头:“他们新一代对毛主席印象不深,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毛主席,缅怀毛主席。”
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告诉我,目前,每天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约有2万人,一些单位的新党员还到主席遗像前宣誓,不少高校的学生到纪念堂来过团日,好多到北京服役的新战士第一个假日便是到纪念堂来。
(记者 陈钢)
(原载《新华日报》1990年12月27日)
【正确答案】:题材重大意蕴深远
——析《情满纪念堂》
这是一篇题材重大、意蕴深远的现场短新闻。文章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场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怀念。此文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记者的满腔热情,亲人的骨肉亲情,群众的一片真情,融入对毛泽东主席的深深怀念之中。
现场短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它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充分运用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心所体验到的种种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它必须具有三个要素:较高的新闻价值(包括信息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强烈的现场气氛、短而精。《情满纪念堂》是一篇较好体现现场短新闻特点的成功之作。
记者随某厂到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因初次到北京,忙中抽空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主席坐像前的花篮,触发了记者的新闻敏感,使他立即联想到:26日,主席诞辰。于是他原本松弛的神经,立即兴奋起来。记者在诸多不便的情况下,紧紧抓住机遇,争取到了采访的主动权,眼观、口问、手记,短短的时间里,对周围的环境、人物、气氛作了详细“目”录,连君子兰有多少盆都一一数清。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面、人物,终于饱含着一个浓浓的“情”字倾洒在字里行间,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独家新闻。
看似不期而遇的收获,其中包含着记者强烈的责任心和新闻敏感。据记者介绍,全国各报先后开展现场短新闻大赛,他的脑子里的弦就绷得紧紧的。稍遇线索便“神经过敏”:这玩意能不能搞现场新闻?因此,从步入大厅看到花篮的第一眼起,他就感觉到纪念堂里饱含着一个浓浓的“情”字。特别是看到大学生送的花篮,听了齐齐哈尔水产公司张德相的一席话,想想当天北京寒冷的天气和凛冽的北风,联想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在某些其他国家的命运,主题逐渐明朗。这里,记者良好的新闻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