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4,论述39)《“妈妈教我放鸭子”》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展现放鸭姑娘日常的普通劳动生活。(1)简要分析这一表现手法独特的效果。(2)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此文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1)《“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口吻,让人物与读者娓娓交谈,不生硬、不夸张,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拉近了读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由记者转述人物语言而带来的隔膜感,读者与采访对象信息交流更为顺畅。这种娓娓道来的谈话方式,仿佛使采访对象与读者面对面地交谈,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人际传播的氛围,给人感觉亲切、自然、真实可信。(2)《“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的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口语入文”。由于本文采取第一人称自述的表达方式,人物的口语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报道中来。比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年轻的鸭子喜欢打扮,穿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年老的鸭子灰不溜秋,老里老气。”“有病的鸭子不想吃食不想动,没病的东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其中的“花里胡哨”、“灰不溜秋”、“东咧咧、西咧咧”就是口语中的常厢词。又如放鸭姑娘回答关心她生活的姐姐、阿姨、奶奶时,是这样说的:“我像鸭子一样,爱上了湖中水,石头打来也不飞!”“我怎么会寂寞、害怕呢?我又不是光杆司令,我有一千多名鸭兵!我爱它们,它们也拥护我。”这是非常明显的口语。可见,由于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自述,采访对象又是一个淳朴的农村放鸭姑娘,要想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写出她日常劳动生活的特点,就需要在语言上多下工夫。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口语入文,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个性突出,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分析]对于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考核点应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