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分析《扶贫会上小车多》的写作特色。(附原文)扶贫会上小车多:新闻中心记者石建华报道;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闭幕,记者来到郑州市中州宾馆,看到这里的小轿.车一部接一部,鱼贯而入。经打听,说是来参加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的。据会议人员介绍,省政府通知各地市和有关贫困县参加会议的人员共246名,如果一个单位来一部车,算下来超不过50部。但是,到元月31日下午,光是向会议正式报到的人,带来的小轿车就有84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车。车多宾馆内停放不下,一部分小轿车只好停到附近几家宾馆、招待所。穷得出名的贫困县——卢氏县共派6名同志参加会议,居然带来了四部小轿车。天天叫喊财政吃紧的洛宁县也派6人开会,县经济开发办公室提出派一部面包车把开会的人送来,但县长不同意。这位“县太爷”独自坐一部全县最好的小轿车,风行数百里,直抵郑州,其他人也分乘两部小车尾随其后。省直机关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志对记者说:“现在正是年头岁尾,‘朝拜’、‘进贡’之风又起。这些小轿车除为参加会议的人‘壮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用武之地’?”历史上以贫困出名的河南省,现在大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仍有一批老、边、山、灾地区还没有脱贫,靠财政补贴的县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地区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办脱贫工厂企业没有钱,扶贫救灾没钱,办教育更没钱,但却有钱建设大楼、盖高级招待所、买高级小轿车,请客送礼。有的贫困地区的领导人还坐着高级轿车上省城、跑北京要扶贫款、要救济钱。(河南广播电台1988年2月2日广播)
【正确答案】:(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析《扶贫会上小车多》这篇不足700字的批评报道,好比一张反差强烈的新闻图片:背景是吃救济粮、拿救济款的贫困之乡;前景凸现出当地某些‘‘官老爷”摆阔气、讲排场的豪华场面。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批评一针见血,读后有痛快淋漓之感。很明显,这是记者临时“捡”来的一条新闻。因为记者去中州宾馆的任务很明确,是采访会议。他很可能同其他许多记者一样,专注于会议安排的程序。宾馆门前停着的那一排排小汽车,对于久居闹市、出入宾馆的记者,已是司空见惯,未必能引起注意和思考。然而,本文记者却透过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不为会议固定的程序所束缚,哪里有新闻,目标就转向哪里,迅速捕捉住了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可见,许多好新闻往往不是从事先约定的采访中得到的,而是靠记者灵敏的嗅觉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抓住的。批评性报道一要事实准确,凿凿有据,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二是客观全面,分寸适当。这样的批评才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能够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篇新闻虽然短小,但事实充分,而且叙述均以客观形式出现,无一字无来历,有记者耳闻目睹的,有会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字,文中引用的省直机关一位参加会议同志的感叹,以及结尾处记者由此及彼展开的对比、联系,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分量,深化了新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