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抒情作品中声与情、情与景的关系。
【正确答案】:抒情作品重在情感的抒发和传达,但运用何种策略、使用何种技巧、借助何种文体来抒发、表达强烈、丰富、复杂、多变、奇特的情感,使内在情感外在化,使主观情感客观化,是抒情作品创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的核心之一是以何种方式、方法表达情感。(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乐、舞本为一家,古代许多诗词皆可入乐。《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后来的词牌和曲牌的分类,都是基于音乐曲式的不同。在古希腊,抒情诗是由竖琴伴唱的短歌。这样的历史事实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诗歌具有了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音乐对抒情作品影响巨大,且以词为例。词源于“歌”,且始终未脱离音乐而独立,本质上它永远是“抒情歌谣”。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把《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成“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已经在下大雪了”,就不仅失去了原诗的韵味,而且危及了原诗的生命,因为它的抒情意味大打了折扣。因此,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抒情诗的韵律,如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象声来构造和谐的音调。(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的范唏文《对床夜话》强调情景不可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清代批评家王夫之曾经探讨“情景遇合”的问题,以此为标准评判抒情作品的成败优劣。“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情景如何能够达到“妙合无垠”之境,一直为诗家所关注。王国维认为,在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是具体有形的,而情感则是虚幻无形的,只有以“无形”求“有形”,以“实”显“虚”,以客观物象显现主观情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作品的创作才是可能的。如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