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阶段,人力物力奇缺,缺少办报条件,主要是广泛采用简便易行的标语、传单、布告、壁报、简报等形式。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案规定各军及纵队均应办一壁报并统一命名为《时事简报》。它的内容主要是报道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和红军工作情况;一般每周编写张贴一张,手抄壁报形式。《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这种宣传形式的广泛采用,可以说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在瑞金成立,根据地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等报及红色中华社。红色中华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肩负着出版报纸和开展小部分通讯社业务的双重任务,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新闻广播的呼号是CSR,由于缺乏物质条件和人员,“红中社”还没有组建成一个独立的通讯社,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兼做一些通讯社的业务,实行报、社合一。l931年利用缴获的国民党军队的电台,在宁都县小布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电台。“红中社”就利用红军电台抄收新闻并对外广播。1933年,“红中社”设立新闻台,借用军委电台向外发稿。同时,还编译印刻“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1931年l2月_11日创刊《红色中华报》,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在瑞金出版。《红色中华》报是根据地人民政权下,第一张出版时间较长的中央级铅印报纸。1934年l0月,暂时停刊,l935年11月25日在瓦窑堡复刊,l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该报是一张4开小型报纸,办得比较通俗生动,一般出4-6版,红军获大胜时,出号外。设有《社论》、《要闻》、《警钟》等多种栏目,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常有漫画和插图。《红色中华》报发行到根据地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利工具。《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铅印4开报纸,邓小平和陆定一先后任主编,它是为了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素质,为实现“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而创办的。它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重视插图的运用。1934年长征开始后,由铅印改油印,1935年8月停刊,共出版120多期。《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1931年7月1日创刊于永丰龙岗,编辑部长期设在瑞金。刚开始油印8开单张,后改为32开铅印本,于长征前夕停刊,影响仅次于《红色中华》。具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编排形式和内容多样活泼,文字通俗生动,对青年读者富有引导、组织、鼓动作用,受到广大青年读者,尤其是青年红军的欢迎。《斗争》1933年2月创刊于瑞金,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铅印16开本,主要是登载中共中央的决议、指示和中共中央负责人的文章,对根据地的建设起了指导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长征前夕,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大小报刊约有160种。除了这些,在工农武装割据初期,红军在攻占了一些城市后,也创办了一些面向工农兵大众的报纸,如《工农兵》报、《红军日报》等。到1933年下半年,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先后在14个省的边界地区开辟出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建立起地方苏维埃政权,出版了一批地方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报刊,如《工农日报》、《红旗日报》等。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它不受国民党统治区法西斯统治的迫害,也摆脱了报业资本家追逐私利的影响,它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喉舌,是武装起来的根据地人民用以扩大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锐利武器。尽管根据地新闻事业刚刚诞生,它的形态还很粗糙,还很不完整,但它毕竟是共产党用先进思想培育的,根植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新闻事业。它有着鲜明的特色,如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推进政权建设,服务革命战争的宣传、组织作用;面向工农大众办报,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