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名著《教育诗》中记叙了这样一段事实,一个冬天的早晨,马卡连柯叫工学团团员扎陀罗夫去砍柴给厨房用,谁知扎陀罗夫竟挑衅似的拒绝了,马卡连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手打了扎陀罗夫三下耳光,“过去几个月这种事情把我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这时我又恼又恨,我操起手对扎陀罗夫着脸就是一耳光,这一耳光打得很重,他站不稳了,一下子倒在炉子上,我打了第二下,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拉起来,又打了第三下”。“我的怒火是那样的疯狂和不可遏止,我觉得如果有人说一句话反对我,我就会向所有的人扑过去。”马卡连柯本人的“三巴掌”之后就很快意识到自己“从教育学的绳索上失足跌下来了”,“这件事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是太鲁莽,从法律上来说也不合法。”但是,扎陀罗夫确认为马卡连柯是出于对他的爱才打了他三巴掌,因为在这之前,马卡连柯对他出于爱心的教育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耳光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马卡连柯对他的“恨铁不成钢”的爱心,恰恰是这三下耳光彻底改变了扎陀罗夫的人生,他从此迅速地转变了。问题:(1)如何理解马卡连柯对“三巴掌”教育行为的“自我批评”?(2)运用教育伦理评价的相关理论,评价马卡连科的“三巴掌”教育行为。 (1)如何理解马卡连柯对“三巴掌”教育行为的“自我批评”? (2)运用教育伦理评价的相关理论,评价马卡连科的“三巴掌”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1)这种手段(暴力手段)确实可能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某种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因为教师的暴力行为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剧烈冲突甚至破裂的情形屡见不鲜。“恶的手段”也许是“猛药”,能偶尔取得一两次好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经受得住“猛药”的考验。
(2)实际上,学生之所以被马卡连柯所“打动’’,与其说是因为马卡连柯的暴力手段,还不如说是由于他一贯对学生发自于内心的关爱,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态度在学生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育伦理评价的科学依据,除了动机、效果这两端之外,动机与效果之间的过程亦应纳入评价主体的评价视野,教育伦理评价依据应该扩展为“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统一论强调在评价活动中既要考察评价对象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又要考察评价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态度、行为手段,四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