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某学校两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教师A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教师A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而教师8也遇到同样回答,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教师B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你怎么看这两位教师的做法,你会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
【正确答案】:(1)教师A的处理方法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误解。鼓励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行为很重要,但是是有前提的。语文教学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教学重要内容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2)教师B处理方法虽然坚持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但是也有不足。他忽视了学生之所以会喜欢白骨精的深层原因,放弃了一次对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的教育机会。
(3)儿童喜欢模仿反面人物远甚于模仿正面人物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面人物往往更生动、丰富、富于戏剧化。而正面人物往往显得机械、死板、缺乏生气。这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也存在于教育之中,这值得我们深思。
(4)教师B还可以进一步说:虽然我不喜欢白骨精,但是我也和你有类似的感受,因为我也不喜欢唐僧。相对于唐僧而言我更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敢做敢当,有个性,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甚至猪八戒也比唐僧强,因为他更有趣,更富人情味。类似这样的探讨,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也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和人性。
(注:以多每点2分,能在上述观点之外提出其他观点,并且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最多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