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几则材料: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戚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4)凡所贵尧、离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以上几段话的作者分别是谁?文中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前两段作者是孟子,后两段作者是荀子。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四个“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说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人之贤愚,取决于对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这种善端。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就在于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即“化性起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