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二: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近生长的,它扎根于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二: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近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3)谈谈这两种目标取向各自的缺陷。
【正确答案】:⑴材料一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可以说是“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体现。所谓“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⑵材料二是对“生成性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的表述。所谓“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目标。⑶普遍性目标的缺陷:①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②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③这类目标往往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而且常常出现歧义,容易成为一种“政治游戏”。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运用“生成性目标”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能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又能掌握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以上须结合材料回答)
Top